欢迎访问高价收购微信号_长期高价回收微信号

24小时在线收购微信

放大招!24小时收微信秒结有没有靠谱的?(收微信号24小时在线秒结)

频道:24小时在线收购微信 日期: 浏览:17

本文原发于2022年4月28日出版的总第854期《瞭望东方周刊》,原题为《小心“网瘾老年”》。

《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李潇

“孩子们平时上班忙,我在家没有什么活动,没事就喜欢刷短视频、看电视剧。”“60后”周女士说,她每天大约六七个小时都抱着手机,甚至熬着通红的双眼看剧,不舍得睡觉。

像周女士这样的老人绝非个例。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网民规模达1.1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43.2%。

老年人过度上网问题不可忽视。

网络“新”人

今年2月份,工信部部长肖亚庆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2021年工信部在适老化改造方面,组织227家网站和App推出了字体放大、语音引导、“一键直连人工客服”等多种具有特色的功能。市面上出现了大量大字版、老年版应用以及App“长辈模式”。

儿子李先生给周女士下载了几个常用的大字版应用。“现在我学会了网上买菜、玩游戏和发视频。”学会很多新技能后,周女士热衷于发布短视频,视频中夸张的表情和配色常常把年轻人逗笑。这对她而言是一种认可,给她带来了存在感,“大家给我点赞呢”。

在上海时,她通过手机联络乡情,只要亲戚们发布短视频,她必去围观。与家乡熟人通过微信视频闲聊时,她会带着一口乡音聊起“谁在短视频上、谁拍了怎样的视频”。到了节日,收发红包成为周女士的一种生活仪式。

“50后”张先生说,最让他高兴的是,通过社交网络,“一传十,十传百”地重新联络上了老同学。张先生展示了他的初高中同学群。

还有企业将视角瞄准中老年群体,市场上出现了不少老年人交友及学习的网络平台。“这里不像微信,没有熟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我在这就图个开心。”在一个老年社交App的直播板块,一位简介中标明61岁的王女士一边直播,一边互动。她告诉本刊,基本每日都来这里唱歌并与粉丝们闲聊。王女士还搭建了聊天群,群成员超过5000人,平均每天有几百条聊天记录。

“基本都是我们这样年纪的,聊得来。”一名昵称为“再见昨天”的网民说,除了聊天、看直播,他还喜欢在王女士搭建的聊天群里“抢红包”。“每天都有红包抢”,这是很多老年网民经常光顾群的一个理由。

过度上网

某机构发布的《2021银龄社会责任报告》显示,短视频平台为老年人获取知识、社交娱乐、展示自我提供了新工具,63.7%的老年用户认为短视频为生活增加了乐趣,25.2%认为短视频便于他们“关注朋友动态、跟朋友互动”。然而,一些老年人却在不知不觉中陷入网络无法自拔。

在老年群体中,“老漂族”、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更加突出。

“其实,我妈以前在老家不怎么玩手机,自从2017年来上海后,就慢慢喜欢上了。”周女士的儿子李先生告诉本刊。

“在老家我可以跟大家聊天闲逛,在院子里种种菜,但在这里不行。”周女士表示,自己以前生活在热闹的村社,如今来到上海这个陌生的城市,住进独立的小门户,生活圈子缩小了很多,于是靠网络打发时间。

随着我国家庭结构发生巨变,“老漂族”逐渐成为常态化的社会人口现象。像周女士这样有着集体生活记忆的老年人,常常难以适应原子式的城市生活。

至今,周女士依然时常往返于上海和湖南老家。李先生表示,回到老家后,母亲看手机的时间会变少,“在老家做点特色美食,她就能倒腾一两天。”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年轻人迁出出生地,留守故乡的空巢老人数量也在增多。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空巢老人人数突破1亿。多名学者研究发现,近60%空巢老人存在心理问题,尤其是缺少家庭支持的老人,如丧偶、子女关怀少、夫妻不和睦。

放大招!24小时收微信秒结有没有靠谱的?(收微信号24小时在线秒结)

在诸多网络社交平台,不少老年单身交友群浮现。“进群备注年龄、性别、地域”。在某老年单身群,群管理员提醒新进群友。在这个有近500人的群里,备注显示这些有着寻偶需求的群友基本为“50后”“60后”和“70后”。

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老年人口中丧偶的占26.1%,离婚的占0.8%,从未结过婚的占1.5%。与其他老年群相比,单身老年群似乎更加热闹,个别群里甚至24小时都有老人在线闲聊。

与此同时,疫情让老年人的线下娱乐缩减。“以前我还会去旅游,现在除了有时去锻炼身体、喝茶,其他时间基本都在玩手机,一不留神好几个小时过去了。”张先生表示。早在2020年,有研究指出,受疫情影响,全网用户上网时长大幅增长。

多重隐患

“因为下载不明软件,有一次我妈的手机卡得动不了。”李先生表示。原来,周女士因为点击了广告弹窗,不知不觉中被诱导下载了很多App。李先生叮嘱她注意:“但她有时分不清哪些是正常的弹窗,哪些是广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某互联网平台发布的《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显示,如果将受骗广泛定义为诈取钱财、欺骗感情、传播谣言、虚假宣传等多方面,表示在互联网上当受骗过或疑似上当受骗过的中老年人比例高达67.3%。

在王女士和网民“再见昨天”经常登录的老年社交软件中,群里“发红包”、给主播送礼物、抽奖等都需要一种名为“金币”的虚拟财富。作为未充值的普通用户,其账户金币连最便宜的礼物都买不起。有群友会鼓动“金币不够就充值”。

“之前我妈不知道点了什么,后来每个月自动扣费缴纳了一份保险。”来自江西的陈女士告诉本刊。这样的骗局无处不在,不良商家打着“抢红包”“免费领取”“首月1元”等噱头引诱用户点击。陈女士透露,母亲还曾在线下扫码关注微信号及加好友,领取过一个脸盆,此后对方微信多次发来保健品广告,好在被她及时制止。

“我姑妈因为看手机过度,就在看手机时,视网膜脱落了。”陈女士叹息道。我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慢性病致残因素中,白内障、视网膜病变、屈光不正等可能导致失明。有专家指出,长时间看电视、玩平板电脑等,会增加老年人患白内障的风险。

还有受访者表示,父母因长期保持一个姿势看手机,脊椎酸疼、闪了腰;或是因玩手机影响睡眠。已有研究和案例显示,长期看手机可能会导致神经衰弱,加重交感神经兴奋,诱发高血压、脑出血等问题;熬夜看手机可能导致猝死。在心理上,沉迷手机可能导致老人出现社交能力下降、抑郁等问题。

还有多名受访者表示,父母有时正在玩手机的兴头上,不愿立刻停下来,“叫不动”“跟家人拌口角”。在社交网络平台,不少网友提出了类似问题,沉迷手机减少了高质量的家庭交流,可能导致家庭矛盾。

加强网络保护

针对老年人过度上网的问题,今年两会期间,有代表建议建立短视频老年人“防沉迷”系统,引起争议。

“如果有这样一个系统,我觉得可以试试。”陈女士表示。大部分受访老人家属赞同建立老年人“防沉迷”系统,认同理由集中在“有损健康”“老年人识别能力低”“防止上当受骗”。

而受访老年人的看法却不一样。“为什么要防着我们?”张先生表示不解。诸多民众表达了不同的反对理由,例如“老年人是成年人”“太粗暴了,应该积极引导”。还有一些理由指向现象背后的多种影响因素,诸如“孤独”“身体不便经常外出”“短视频是一种成本很低又容易参与的娱乐”。

放大招!24小时收微信秒结有没有靠谱的?(收微信号24小时在线秒结)

“大家注意到这个问题是好事,但老年人是独立消费者,如果推出老年人防沉迷模式,难以参照未成年模式的逻辑去设计。例如,谁可以作为这个模式的掌管者?如果让子女帮忙解锁,可能较难执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蒋俏蕾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目前,针对老年人的互联网服务供给端依然存在不良广告、诱导消费、诈骗信息、侵犯隐私等问题,老年人防不胜防。“我觉得平台可以尽量利用算法、大数据去帮助老年人识别信息;设置睡眠提醒等有针对性的提示;提供一些与老年群体需求密切相关的差异化推荐。”蒋俏蕾建议。

我国数字适老化改造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2020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就进一步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作出部署。

在数字适老化改造的推进下,一些应用的长辈模式和手机厂商的适老化系统充分考量老年群体的属性及需求,改善了设计。例如,某些手机系统不仅包括字体放大、屏幕朗读等设计,也包含定时锁屏提醒、预防信息诈骗等功能。

2022年3月1日,《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正式施行,相关政策法规将推动互联网规范化。

与“网瘾少年”一样,老年人过度上网问题,原因大都指向互联网之外。

蒋俏蕾认为,对于老年人触网产生的问题,应综合应对,除了网络平台要做出努力,还需要网络之外的力量来协同,社会各方应给予老人更多的关爱与尊重:家人给予老人更多情感陪伴,社区给予老人更多触网教育和活动选项,市场提供更多适合的服务对接老人需求。

多方协同,达到线下、线上联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老人更合理地使用网络并拥有更健康的生活。

研究发现,社交可以驱除人的孤独心理;发展兴趣可以促进长寿。“她喜欢美食,我们鼓励她去做美食短视频。我们有空多陪陪她,也鼓励她去参加活动。”李先生表示,母亲在社区的节日活动中认识了新朋友。

晚辈回家探望、电话问候,都能成为老年人生活中的一束光。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在谈及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时表示,民政部会同相关部门推动建立了关于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普遍地开展对空巢和留守老年人的定期巡访制度。

近年来,老年大学在全国各地落地;在上海、杭州等地街道、社区出现了为老服务中心、邻里中心、群团服务中心;还有一些社会公益组织设立了针对老年人的服务项目,为老年人提供了活动交流的去处。

但目前,这些服务点和项目更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在三线及以下城市仍然较为缺乏,一些项目明显供不应求。例如,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的一项数据显示,国内包括参与远程教育在内的老年学员共有超1300万人。但相比2.6亿60岁以上老年人口,绝大部分老年人依然“无学可上”。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越来越多的老年友好型社区以及老年友好型城市得以建设,它们将为老年群体的健康生活提供重要依托。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