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刚买房
装修、销售家具的骚扰电话不断
孕妇刚住院待产
奶粉、月嫂等推销连环Call
孩子刚上学
各类培训电话、短信纷沓而至
……
相信不少人都经历过
类似的烦心事
有人可能会疑惑
什么时候自己的隐私被泄露了?
截至2月24日,20222年中国裁判文书网已披露了25 篇关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相关文书,一一姐梳理发现,个人信息泄露真是无处不在。
线上聊天群2021年3月至2021年7月,赵某、苏某分别使用微信在微信群、QQ群中发布收购、租赁微信、抖音、soul等账号广告,赵某非法获利66146元,苏某非法获利9642.74元,二人已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通信营业网点2021年2月至2021年7月,唐某、张某利用在怀化洪江市安江镇某移动营业网点上班的工作便利,在客户办理相关业务时,选择中老年人和使用老年机的客户,在未告知注册App名称及真实用途的情况下,将客户手机信息出售。
这些被出售的信息用来注册微信、抖音、京东等网络账号,唐某因此非法获利11979.51元,张某非法获利5793.3元。二人均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购物门店2021年3月至7月,王某在担任江苏常州国美电器店的店长期间,为获取客户资源,提高业务量,将在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包括姓名、手机号码、住址在内的公民个人信息多次通过微信向他人共计提供信息16496条,并获利3700元。王某已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物业公司相某某是江苏淮安市某物业公司员工,2020年4月至6月,他利用工作便利获取到业主的相关信息,累计出售1127条给他人并获利7600元。相某某及涉案人员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保险公司河南某保险公司员工朱某和无业人员时某,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利用姓名、电话及住址信息等资料,供业务员拨打电话推广贷款业务。2020年12月31日,被鹿邑县某局民警查获。经查,两人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共计15000余条。两人已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房产公司张某曾担任某公司的营销主管。2020年10月,表弟潘某找到他,称搞装修业务,需要客户信息扩大业务。
张某便利用职务便利获得的洋房VIP会员明细、某住宅商铺房源台账中的共计418条购房公民个人信息提供给潘某。潘某向他人出售公民个人信息2926条,共计获得违法所得9000元。潘某及涉案人员已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办会员卡、信用卡2018年至案发,刘某与他人结伙,发展简某、管某等人为“经理”,再由简某、管某发展朱某、粘某、俞某等人为下线,在全国多地及上海闵行区内,以通过发展下线、登记“会员信息”、办理信用卡等方式,非法获取不特定公众的姓名、身份证号码、住址、手机号码、工作单位等公民个人信息。
经查实,朱某非法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共计6.58万余条。朱某及涉案人员均已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除了上述地方可能泄露你的个人信息,最高人民检察院曾发布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典型案例中,也存在手机APP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被公诉的情况。
2021年,全国公安机关深入推进“净网2021”专项行动,共破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98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7万余名。2022年2月20日,最高人民检察院通报称,2019年以来,共起诉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告人2万余人。
公民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发,说到底还是利益驱动。任何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那么我们要如何尽量防范
自己的信息被泄露?
1、不明链接莫点击。谨慎点击通过手机短信、即时通讯工具发送的链接。
2、购物办卡需谨慎。购物时,尽量谢绝留下联系方式和个人信息,减少个人信息的曝光机会。
3、网络信息隐藏好。网上申请账号要注意保密协议和个人信息显示,尽可能保密和隐藏,不公开手机号和住址。
4、不明链接莫点击。谨慎点击通过手机短信、即时通讯工具发送的链接。
5、简历管理要妥善。网上投递求职简历只提供必要信息。
6、各类账单保管好。账单不随地丢弃,不用时及时涂抹、销毁。
7、快递信息要消除。扔掉包装时要切记涂掉用户名、联系方式,或撕掉快递单号。
8、实名车票要撕毁。车票用完,注意撕碎,不要撕得还可以猜到原来的字。
9、微信微博不露财。发微信、微博,尽可能隐藏自己的个人信息。
10、网上聊天七不提。不跟陌生人提及真实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码、家庭住址、单位地址、银行卡号、支付宝用户名等。
11、复印信息要备注。银行、通信营业厅、考试报名、参加培训班等留存的身份证复印件需在身份信息区域注明用途。
(综合素材:中国裁判文书网、法治日报)
如果你有法律问题
欢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