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赟璐 作为北欧第一大城,斯德哥尔摩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便捷舒适的居住体验和创新开放的科技商业形态著称,长期吸引着北欧国家地区、波罗的海国家地区及波兰、捷克等国的年轻人。 近年来,斯德哥尔摩城市飞速发展,面临人口增长压力。2017年,当地政府推出全新的城市发展战略,计划在2040年前联手城市中的务工者、居民、企业家和学术群体,共同打造一座智联之城。 斯德哥尔摩市政府将战略主要分为四大部分:交通和住宅、商业和教育、环境和生态、文化和景观。这四个板块均以智能科技为支撑,以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代表了城市一整套数字化发展的子集。通过互联、开放数据、集合平台、传感器和其他技术,联合各政府机关、企业精英和社会团体,共同推动城市的智能发展,旨在提高斯德哥尔摩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缩小社会各阶层人群生活体验的差距,帮助城市居民实现梦想,为未来的人口扩张做好充足准备。 边通勤边健身 智能应用满足不同出行需求 在围绕斯德哥尔摩推广新数字化服务的建议中,得到居民最多关注的数字化服务集中在交通、交流、旅行领域。这些新应用和智能服务将从方方面面为城市生活提供便利。 比如,对于日常驾车出行的人来说,安装在车道上的智能路标能够帮上大忙。遇到雨雪天气或是夜晚光线不充足的情况,车道会自动亮起智能路标,帮助人们区分不同车道,避免混淆不清。路标通过白天吸收太阳能,会在夜晚自动发光。开车的人还怕遇到拥堵。这时,一款应用通过驾车人员的蓝牙和无线信号判断主干道的车流量,并将拥堵情况实时更新在主干道的电子显示屏,提示来往的驾驶人员,非常实用。 除此之外,斯德哥尔摩还将致力于发明传感控制的交通红绿灯系统,来增加人员流动地区的安全性和可视性,最大限度地提高所有出行方式人群的效率。 日常出行也可以促进人的健康。比如这样一款将运动路线和公共交通路线相结合的掌上应用,可以给使用者提出精准的建议。假设使用者希望每天在通勤路程中走10000步,那么应用便会给出路线图,告诉人们具体应该走哪条路、在哪里上下车等,而非简单地提供公交站和工作地点之间最快的步行路线。 监控垃圾投放 智能垃圾箱助力宜居社区 除交通外,有关住宅区域的规划也是民生关注焦点。斯德哥尔摩计划在未来开发一款能显示城市各地区住宅总览图的应用,并告知各楼盘的价格、地点以及销售排队情况等信息。未来将开发的新住宅的选址和各方面情况也可以通过此应用预先通知。 瑞典的垃圾分类工作走在世界前列。当很多国家在为“垃圾围城”头疼不已时,瑞典不仅实现了高达99%的资源回收和焚烧供能比率,甚至还出现了进口垃圾的怪象。未来,斯德哥尔摩计划通过更多智能传感设备推进住宅区垃圾分类。他们的秘密武器是智能垃圾箱。 这些智能垃圾箱的清运方式和国内非常不同。分别用于接收食物垃圾、可燃物垃圾以及废旧报纸等不同类别垃圾的垃圾箱,通过各自的阀门与同一条地下管道相连,阀门每天自动打开两次。不同类别的垃圾进入地下管道,并以每小时几十公里的速度被输送到远郊,在电脑的控制下自动分离并输送到不同的容器里,按需要循环利用。截至2016年12月,斯德哥尔摩全城共有153个智能垃圾箱。垃圾箱上的太阳能驱动软件、移动装置以及传感器,会适时地向垃圾管理站汇报垃圾箱内的投放情况、预计清空所需的时间等信息。 看成绩,也看伙食 全城学校质量一键查看 瑞典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负担并不繁重,和许多国家相比较为轻松。不过,考虑到人才培养关乎国家未来的竞争力,斯德哥尔摩市政府希望能够通过智能设备提升城市教育品质。 在2040发展战略中,斯德哥尔摩市政府提出要开发一款能对城中各所学校进行对比PK的数字化服务或掌上应用。别误会,这不是为了对学生的成绩高低进行排名,它所试图搜集的数据要丰富得多。除了学校的师资力量和在教学方面取得的成绩之外,这款应用希望能够呈现学校更立体的一面,比如它为学生们提供了哪些音乐、体育方面的特色项目,又或是学校的伙食安排如何,是否促进学生的膳食均衡等。 此外,考虑到一些长期患病的儿童在学习上存在较大困难,斯德哥尔摩预备研发专为患病儿童设计的交流机器人,帮助他们远程参加课堂活动。机器人的头部可以旋转扭动,这样一来,患病学生可以通过机器人的摄像头实时了解班级中的情况,还可以通过机器人的喇叭和麦克风与同学交流或是在课堂上回答老师的提问。机器人的重量较轻,体积较小,因此同学们可以轻松地把它夹在腋下,带到室外。如此,哪怕是体育课和课间活动,患病儿童也不会错过。 路边野花能不能采 自然保护区应用提前告知 曾经,斯德哥尔摩也在工业革命和飞速经济发展中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城市区域的水体甚至一度被警告为“不可接触”。后来,这座城市一步一个脚印,开启生态环境整治。在2010年,它一举获得了“欧洲绿色之都”的美誉。 如今的斯德哥尔摩,人们可以放心地在城市水系中游泳、钓鱼、划船,进行各种水上活动,高品质的饮用水也让人非常放心。拥有这样宜人环境的城市受到居民的喜爱,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斯德哥尔摩的屋顶观光游览项目世界闻名。近年来,斯德哥尔摩市政府又开始通过屋顶改善生态环境。他们采用植物覆盖屋顶的方式,营造“景天屋顶”。景天屋顶是一种种植了小灌木和花卉的绿色屋顶,这些植物可以自我维持,不仅可以为城市添绿,还会为建筑使用者和社区带来许多环境效益,有益生物多样性的保持。 另一方面,斯德哥尔摩全城拥有10处自然保护区和文化保护区,全年免费对所有公众开放。为了方便市民感受大自然的气息,斯德哥尔摩政府推出自然保护区专属掌上应用。市民们可以查看自然保护区地图,并且通过应用获得自然保护区的导览服务。通过这个掌上应用,市民可以了解该自然保护区的物种、群落生境,还可以知道自然保护区开展的相关保护工作,普及对自然保护的基础知识。 这项掌上应用还起到了重要注意事项的通知功能。在许多保护区内,游客在指定区域可以生火,但有些保护区全园内禁止生火。有些自然保护区允许市民采摘花朵,另一些则为保护和保存罕见花卉而禁止市民采摘。通过这款应用,人们在入园前便可得知这些相当重要的法规提示,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随时随地上报故障 即时反馈系统加速问题处理 城市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难以及时被发现以及处理的环境问题,例如路边垃圾箱被塞满需要及时清空,又如某条街道的路灯坏了需要维修,或者是路边的树木倒在了路中央,拦住了车辆的通行,也可能是墙面突然遭到了胡乱涂鸦……过去,人们通常会通过致电城市环境管理局或有关部门进行反馈,但由于步骤烦琐,市民的反馈积极性并不高。 为此,斯德哥尔摩打算设计一项有关城市环境的即时反馈系统,允许市民上传图片或是拍摄短视频,帮助管理人员认定和鉴别错误的举报信息。掌上应用录入的举报信息将和地图的GPS定位相联系,帮助快速寻找举报信息的发生地点。信息录入系统之后,系统识别后会把内容准确推送到相关的市民群体,进行提醒。比如将突发的交通堵塞情况推送给附近居民。上报的问题信息完整、一目了然,解决起来也更加快捷,通常会在24小时内处理。 仔细查看斯德哥尔摩打造智联城市的思路和方式,我们可以发现,未来的斯德哥尔摩,将不再是单纯的一个物理和地理概念,它更像是一个集合新兴服务体验、利用大数据提供发展机会的城市体。 数据“满天飞”,能否保障安全?当然,在上述智联服务愿景中,斯德哥尔摩市政委员会也强调,所有数据要分为内部和外部公开两种,要对信息进行过滤和甄别,保证网络安全和个人隐私的保护。 而在真正实施之前,斯德哥尔摩市政府将从居民、高等院校及智库、商业团体和全球有识之士等处听取宝贵的意见,邀请各年龄层的居民参与城市规划中心的面谈,并与其他全球领先城市积极开展经验交流。 如此看来,2040年的斯德哥尔摩着实值得期待。 (作者为上海外国语大学瑞典语专业负责人)
来源: 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