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学富
母亲节为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今年是5月8日。这个节日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现代的母亲节则起源美国。1906年5月9日,美国费城的安娜·贾薇丝的母亲不幸去世,她悲痛万分,组织了一场追悼会,向所有参加活动的母亲送去了500朵白色康乃馨,从此康乃馨被称为“母亲花”。关于母亲花,其实我国早在几千年前就已有了,那就是萱草花。
古人以萱草代指母亲。萱草,是百合科萱草属的一种多年生宿根草本,别名众多,有金针、忘忧草、宜男草、疗愁、鹿箭等。其花在初夏时节盛开,花瓣围绕着长长的花蕊,呈喇叭状开放。萱草原产我国,且栽植历史悠久。
《诗经·卫风·伯兮》记载:“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朱熹注:“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谖草即萱草。
钱松嵒《 萱堂养寿图》 (局部)
《诗经疏》云:“北堂幽暗,可以种萱。”萱草性强健、耐寒,适应性强,喜湿润也耐旱,喜阳光又耐半荫。古时常种植于庭院北侧,而此处又常是母亲和家中眷属的居处,故而人们又以“北堂”“萱堂”代指母亲。
古时候男子从军远征,在北堂旁边种上萱草,母亲见到萱草花,便可缓解对儿子的牵挂之情。
西汉名将李陵奉汉武帝之命率领五千步兵与八万匈奴兵大战于荒漠,血战八天八夜,力竭而降。在此之前苏武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同是天涯沦落人,二人常有往来。后来,苏武返国,而李陵因为娶了单于的女儿为妻不能回归。他置酒为苏武送行,席间李陵悲喜交集,感慨万千作《李陵赠苏武别诗》,其中曰:“亲人随风散,历历如流星。三萍离不结,思心独屏营。愿得萱草枝,以解饥渴情。”
古人在诗赋中往往用萱草赞誉母亲。唐代诗人孟郊命运坎坷,仕途多蹇,连续两年参加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望子成龙的母亲对儿子寄予厚望,在孟郊46岁那年,母亲让他再次赴京城赶考。当孟郊半夜醒来时,看到母亲还在灯下一针一线为自己缝补明天远行要穿的衣服,“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泪眼婆娑,悄然起身,借着月光在堂屋的台阶旁载下几株萱草。在临行前,母亲千叮咛万嘱咐,依依不舍。孟郊有感而发,吟诵《游子》诗:“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朱熹有“西窗萱草丛,昔日何人种。移向北堂前,诸孙时绕弄”的诗句,表达了其乐融融的怡然之情。宋人戴复古有诗云:“结屋邻苍海,开门面翠屏。堂前萱草绿,寿母鬓丝青。”元代王冕有诗曰:“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为母寿,所喜无喧哗。”这两首诗都以萱草来表达对母亲的爱戴和祝福。
明 李在 萱花图(局部)
在古代,画家们也常常以萱草入画,献给母亲或女性长辈。明代宫廷画家李在有一幅传世佳作《萱花图》,画中一枝萱草向右上方斜伸,茎梢数朵萱花以淡墨细笔勾点,或盛开怒放,或含苞待放,端庄秀丽,清雅温馨。画面左上角题七绝一首:“帘卷薰风夏日长,花含鹄嘴近高堂,筵前介寿双亲乐,颜色辉辉映彩裳。”从题诗上看,此画是为赞颂母亲而作。
明代画家徐渭为给“沈太君”祝寿创作一幅《柏萱图》,以萱草代指“沈太君”,松柏代表长寿,并题诗曰:“柏树犹言是百年,堂前萱草镇长鲜。是谁炼得丹砂气,碧蒂朱花似铸然。”
明朝画家唐寅也曾画《萱草图》为母亲祝寿,表达美好祝愿,题诗曰:“北堂草树发新枝,堂上莱衣献寿卮。愿祝一花添一岁,年年长庆赏花时。”
李鱓《松萱桂兰图》
清代画家李鱓画有用作祝福的上乘之作《松萱桂兰图》,尽管不知为谁所作,但肯定是一位女性年长者。画家将不属于同一季节的时令花卉——松、萱、桂、兰置于同一幅画面中,构图和谐,各取其美好的含义,有高寿、母爱、坚贞、高雅的品质。画幅左上方有华喦的题跋:“唯桂有子,唯兰有孙,松萱同寿,瓜瓞连登。”祝愿女主人健康长寿,子孙满堂。
萱草具有母亲的品格和博爱。曹植有赋讴歌萱草华美晔煜,懿行嘉德,其《宜男花颂》曰:“草号宜男,既晔且贞。其贞伊何?惟乾之嘉。其晔伊何?绿叶丹华。光采晃曜,配彼朝日。君子耽乐,好和琴瑟。固作螽斯,惟物孔臧。福齐太姒,永世克昌。”
无论土地肥沃,还是贫瘠,萱草都是一往无前、坚忍不拔地生长着。在百花园里,她没有牡丹花的雍容华贵,国色天香;也没有梅花那样傲霜斗雪,万人景仰。然而,她依然亭亭玉立。萱草花是一种奉献之花,在万紫千红的春天里,她藏匿不露,不去凑热闹,也不争春。而待到百花消逝的初夏,她悄然开放,消除世间的一切忧愁,为人间洒满亲情,让人无忧无虑,天天快乐。
清 金农《萱草图》
清代画家金农在《萱草图》自题道:“花开笑口,北堂之上,百岁春秋,一生欢喜,从不向人愁,果然萱草可忘忧。”秋天来临时,她又将自己晒干,奉献在人们的餐桌上。
《博物志》曰:“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当人们身患病痛时,她化成良药,医病疗伤,有清热利尿,凉血止血之功效。宋人家铉翁有《萱草篇》诗云:“诗人美萱草,盖谓忧可忘。人子惜此花,植之盈北堂。庶以悦亲意,岂特怜芬芳。使君有慈母,星发寿且康。”
当代学者王进玉在《母亲花》一诗中写道:“妈妈,我发现了一朵萱草花,她就盛开在距离母爱最近的那个地方。我还闻到了她甜美的芳香,听到了她呵护的话语,看到了她舒展的微笑。每一个寂静的夜晚我都会梦到她,每一个受伤的日子我都会念到她。有人说她是游子的一颗孝心,她是儿女们永远的牵挂,因为千百年来她始终都被尊称为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