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中国信通院)
核心观点: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寄存器、缓存、主存、外存等构成的多级数据存储系统已成为现代信息系统不可或缺的底层基座。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飞速发展,数据存储系统面临的业务环境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数据量爆发式增长,规模到达EB 级、访问频率到达亿级每秒;二是现代业务负载动态变化,需要极强的弹性伸缩和智能资源管理能力。传统数据存储系统受限于介质、 架构、协议等因素,其能力逐渐出现瓶颈,无法满足业务需求,这催生了下一代数据存储技术。
下一代数据存储技术指在存储介质、存储架构、存储协议、应用模式及运维模式等方面迭代创新的一系列技术的集合,总体呈现高性能、易于扩展、服务化和智能化等特点。数据存储技术革新从根本上改变着数据存储产品的形态。如何围绕下一代数据存储技术, 构建一套稳定、高效、满足未来业务发展需求的数据存储系统,是企业和组织夯实数据底座、挖掘数据价值、释放数据潜能的关键。
一、存储产业与技术(一)存储技术发展史
数据的存储从古至今都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环节,人类探索世界得到的信息和数据不断积累,代代传承,提升了人类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对信息沟通量与质的不懈追求,促使人类探寻更大容量、 更高性能的存储模式,推动开发和应用更多更先进的数据存储技术, 使数据更好地储存和交互,提高数据使用的便捷性与持久性。
20世纪20年代以来,伴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存储技术进入了崭新的时代。
1928年,可存储模拟信号的录音磁带问世,每段磁带随着音频信号电流的强弱不同而被不同程度的磁化,从而使得声音被记录到磁带上。1951年,磁带开始应用于计算机中,最早的磁带机可以每秒钟传输7200个字符。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的小型磁带盒,可记录约660KB的数据。
1956年,世界上第一个硬盘驱动器出现,应用在IBM的 RAMAC305计算机中,该驱动器能存储5M的数据,传输速度为10K/S, 标志着磁盘存储时代的开始。1962年,IBM发布了第一个可移动硬盘驱动器,它有六个14英寸的盘片,可存储2.6MB数据。1973年,IBM 发明了温氏硬盘,其特点是工作时磁头悬浮在高速转动的盘片上方, 而不与盘片直接接触,这便是现代硬盘的原型。
1967年,IBM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张软盘。随后三十年,软盘盛极一时,成为个人计算机中最早使用的可移介质。这个最初有8英寸的大家伙,可以保存80K的只读数据。四年后,可读写软盘诞生。 至上世纪九十年代,软盘尺寸逐渐精简至3.5英寸,存储容量也逐步增长到250M。截止1996年,全球有多达50亿只软盘被使用。直到 CD-ROM、USB存储 设备出现后,软盘销量才开始下滑。
进入21世纪,信息爆炸导致数据量成倍增长,硬盘容量也在飙升,单盘容量已可达到TB级别。即便如此,单块磁盘所能提供的存储容量和速度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实际业务需求,磁盘阵列应运而生。 磁盘阵列使用独立磁盘冗余阵列技术把相同的数据存储在多个硬盘,输入输出操作能以平衡的方式交叠进行,改善了磁盘性能,增加了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和容错能力。RAID作为高性能、高可靠的存储技术,已经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
21世纪以来,计算机存储技术飞速发展,如何快速高效的为计算机提供数据以辅助其完成运算成为存储技术新的突破口。在RAID 技术实现高速大容量存储的基础上,网络存储技术的出现弱化了空间限制,使得数据的使用更加自由。网络存储将存储系统扩展到网络上,存储设备作为整个网络的一个节点存在,为其他节点提供数据访问服务。即使计算主机本身没有硬盘,仍可通过网络来存取其他存储设备上的数据。基于网络存储技术,分布式云存储、容灾备份、虚拟化和云计算等技术得以广泛应用。
数据存储,是现代信息产业架构中不可或缺的底层基座。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存储技术已经呈现出非常多的形态,且仍在不断完善和创新,以适应日益增长和不断变化的数据存储需求。
(二)存储技术架构
现有存储系统从底层到上层由存储介质、组网方式、存储协议和类型、存储架构、连接方式五个部分组成。
(三)存储产业市场纵览
2021年中国企业级存储市场空间55亿美元, 2020-2024年中国企业级存储市场将保持7.16%的年复合增长率,到 2024年中国企业级存储市场空间将达到65.9亿美元。
存储市场按照存储架构可以分为传统企业级存储、软件定义存储、超融合基础架构。2020年 Q1-Q3中国存储市场中传统企业级存储占比59.2%,仍是最主流的存储架构,SDS软件定义分布式存储占比22.2%,HCI超融合占比18.6%。 SDS和HCI的增速远远超过TESS,其中SDS未来四年复合增长率 12.8%,HCI未来四年复合增长率13.0%。分布式存储在政府、运营 商、金融、企业、教育、医疗、能源等众多行业被广泛接受和采用。
存储市场按照存储介质可以分为全闪存储、混闪存储、全机械盘存储。2020年Q1-Q3中国存储市场中全 闪存储占比18.2%,混闪存储占比28.6%,两者之和接近50%,且全闪存存储的增速较快,较2019年Q1-Q3同比增长20%。
在全球存储市场中,由于闪存成本不断下降,全闪存储份额快速增加,市场占比超过20%。2026 年SSD单TB成本将低于HDD,达到15美元/TB。2025年后,HDD的出货量将每年下降27%,只应用于扩容和归档等少数场景。
随着国内存储厂商的技术进步及国家自主创新的政策激励,国产存储厂商份额不断提升,国产化存储产品也逐渐被用户接受。
(四)存储产业痛点分析
“数据”是数据中心乃至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在数字社会,数据具有基础战略资源和关键生产要素的双重角色。作为信息化系统中的核心部分和底层基座,存储系统的构建和使用直接关系到数据这一企业核心资产的存储、使用和挖掘。当前,存储系统面临的业务环境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数据量爆发式增长。随着移动互联网不断发展,企业的数据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2018 年中国新增数据量为 7.6ZB,成为世界第一数据生产国;2025 年中国新增数据量将达到 48.6ZB,年平均增长率为 30%。
二是业务负载呈现动态变化。现代业务平台的负载是非线性的、 动态变化的,尤其是互联网类的业务,随时可能出现业务负载的突发性变化。
当前存储技术存在以下四个问题,导致难以满足业务需求:
一是主要采用集中式架构,横向可扩展性差。传统存储由于紧耦合架构和单一的协议,导致性能和空间无法独立扩容,支撑业务快速部署上线。相较于计算虚拟化环境下秒级的虚拟机部署和回收, 存储的扩容和资源分配往往需要几个小时甚至几天以上的时间,难以满足客户快速扩展的需求。
二是无法统一调度,存储容量浪费。受限于架构设计,不同存储之间的资源无法进行统一调度和管理,时常出现个别节点资源存在剩余,但其他节点却出现空间不足的情况。存储整体利用率低, 造成存储、计算资源浪费。大数据时代,这一问题被进一步放大。
三是产品兼容交互能力差,业务复杂性变高。未来企业 49%的应用将与其他应用 有紧密关联,每个企业级应用都将与其他 4-8 个应用有频繁的交互。 不同供应商或型号存储产品往往难以互通,当需要替换存储设备时, 数据迁移问题无论对运维还是业务平台本身都是一项极大的挑战。
四是多种存储产品混合使用,运维难度大。目前我国各行业用户采购的存储产品往往由多家厂商供应,由于接口、协议、工具的差异,造成了诸如业务复杂性变高、运维成本上升等问题。
二、下一代数据存储技术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存储应用场景急剧变化,下一代数据存储技术应运而生。下一代数据存储技术主要指在存储介质、存储架构、存储协议、应用模式及运维模式等方面迭代创新的一系列技术的集合,总体呈现出高性能、易于扩展、服务化和智能化等特点。
(一)存储介质演进
1.全闪存储
在需求侧,当前数据爆炸式增长,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快速发展,驱动人脸识别、自动驾驶等新智能应用不断涌现,业界已进入智能驱动的新数据时代。这一时代,数据存储具有三大需求,分别是 EB 级容量、亿级 IOPS和智能管理,亿级 IOPS 需求使得存储介质的变革势在必行。
在技术侧,全闪存储普遍被认为是存储行业的发展方向,其具备远高于传统磁盘存储的数据吞吐能力及更低的时延。固态硬盘对比机械硬盘,拥有更快的读取速度、更低的功耗以及更 低的故障几率,实现了对机械硬盘性能的全面超越,为底层存储介质的替换提供了客观条件。
在产品侧,各大存储厂商均推出了全闪存储产品。以 OceanStor Dorado 为例,相较传统机械存储,在存储性能委员会(SPC)的 SPC-1 基准 下,业务性能提升了 5 倍;在数据库场景下,业务性能提升了 10 倍; 在虚拟桌面场景下,在 Word/PowerPoint/Excel 应用测试中,启动响应时间缩短 80%。充分体现了全闪存储产品优异的性能。
2.非易失性内存
为开发出比传统非易失性存储介质更高速、更低功耗、更高密度、更可靠的新型非易失性存储介质,研究者们把目光聚焦到一些特殊材料上,提出了一些存储介质模型。
随着存储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存储性能的不懈追求,高性能存储的探索开始向内存通道迁移。非易失性双列直插式内存模块应运而生。有三种 NVDIMM 的实现方式:
(1)NVDIMM-N 指在一个模块上同时放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和闪存。通过使用一个小的后备电源,为掉电时数据从 DRAM 拷贝到闪存中提供足够的电能,当电力恢复时, 再重新加载到 DRAM 中。
(2)NVDIMM-F 指使用了 DRAM 的 DDR总线 Flash 闪存,一定程度上减少协议带来的延 迟和开销,但只支持块寻址。
(3)NVDIMM-P 是真正 DRAM 和 Flash 闪存的混合。它既支持块寻址, 也支持类似传统 DRAM 的按字节寻址。容量可以达到类似 NAND 闪存的 TB 级, 又能把延迟保持在 102方纳秒级。Intel 发布的基于 3D XPoint 技术的英特尔傲腾持久化内存,可认为是 NVDIMM-P 的一种实现。
非易失性内存的出现填补了从硬盘到DRAM之间,存储在性能、 延迟、容量成本的鸿沟,为多样化的解决方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非易失性内存技术能够存储不适用于 DRAM 的庞大数据集,进行快速计算,同时与其他存储介质共同组成多级存储池,让数据更加靠近处理器,提升存储系统的整体性能表现。
(二)存储架构演进
大数据、云计算和虚拟化等技术的出现,使得传统的 IT 架构难以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数据存储需求。为应对这一挑战,软件定义存储和超融合基础架构应运而生,打破了传统 IT 系统复杂和繁冗的现状,优化了网络的可扩展性和管理方式。
1.软件定义存储
企业对数据服务的需求变得更加复杂、精细和个性化,对数据存储的高可靠性、高性能、高扩展以及面向云架构的延伸能力等层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虚拟化和云技术的发展和成熟转变了数据中心的设计、建造、管理和运维方式,这种变革使软件定义存储越来越有吸引力。
软硬解耦、易于扩展、自动化、基于策略或者应用的驱动是软件定义存储的特征。就业务应用来说,即不限制上层应用,不绑定下层硬件;除了提供块存储,也可以在同一平台提供文件、对象、 HDFS 等存储服务,实现非结构化数据的协议互通;同时应具备完善的监控能力,实现应用感知。
软件定义存储对全行业业务都具备适用性,可根据当前业务场景需要进行规划设计。
开放化和水平扩展是软件定义存储的两大特点。开放化意味着接口标准化、服务原子化,保证客户的应用系统能够以最顺畅的方式对接基础存储设施,可微调解决方案细节,达成高质量的服务。水平扩展则是云计算弹性环境的必然要求,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业务应用的负载量是突发式、潮汐式、难以精确预测的,应用要求存 储的容量和性能都必须能够线性扩展以满足上层应用需求。
软件定义存储产品在提供高可靠和高可用服务能力的同时,集成了数据智能处理和分析能力,简化了海量数据处理所需的基础设 施,帮助客户实现数据互通、资源共享、弹性扩展、多云协作,有效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
2.超融合基础架构
超融合基础架构是一种软件定义的 IT 基础架构,它可虚拟化常见 “硬件定义” 系统的所有元素。超融合基础架构包含的最小集合是:虚拟化计算、虚拟存储和虚拟网络;超融合系统通常运行在标 准商用服务器上。
超融合基础架构除对计算、存储、网络等基础元素进行虚拟化外,通常还会包含诸多 IT 架构管理功能,多个单元设备可以通过网络聚合起来,实现模块的无缝横向扩展,形成统一资源池。
超融合基础架构通过为企业客户提供一种基于通用硬件平台的计算存储融合解决方案,为用户实现可扩展的 IT 基础架构,提供高效、灵活、可靠的存储服务。对于用户来讲,超融合基础架构的主要价值如下:
以简洁的架构提供高可用方案。超融合由于其融合部署架构, 可有效协调虚拟化和存储高可用联动的问题,从而以非常简洁的架构提供不同级别的高可用方案。
存储系统整体性能的大幅提升。分布式架构提升了系统整体的聚合性能,可以在不改变硬件配置下进一步降低访问延迟。
扩展性大幅提升。超融合基础架构的核心分布式存储在可扩展性上有了本质的提升,包括如下特点:支持少量节点起步,支持硬件部件及节点级扩容,容量自动均衡,异构节点支持,卷级别存储策略等。
采购成本和总体拥有成本降低。在使用成本方面,服务器+超融合软件的采购成本有大幅度的降低。除采购成本外,超融合系统在总体拥有成本上有更大的优势。SmartX 在某证券客户的支撑案例中,超融合解决方案协助客户提升 15% 的资源利用率、降低 60% 的运维工作量、同时每年的 IT 采购成本降低 50%。
(三)存储协议演进
在存储系统中,HDD 磁盘和早期 SSD 磁盘的传输协议一般采用 AHCI。 AHCI 为单队列模式,主机和 HDD/SSD 之间通过单队列进行数据交互。对于 HDD 这种慢速设备来说,主要瓶颈在存储设备,而非 AHCI 协议。不同于 HDD 的顺序读写特点,SSD 可以同时从多个不同位置 读取数据,具有高并发性。AHCI 的单队列模式成为限制 SSD 并发性的瓶颈。随着存储介质的演进,SSD 盘的 IO 带宽越来越大,访问延时越来越低。AHCI 协议已经不能满足高性能和低延时 SSD 的需 求,因此,存储系统迫切需要更快、更高效的协议和接口,NVMe 协议应运而生。
NVMe 协议旨在提高吞吐量和 IOPS,同时降低延迟。基于 NVMe的驱动器可实现高达 16Gbps 的吞吐量,且当前供应商正在推动 32 Gbps 或更高的吞吐量产品的应用。在 IO 方面,许多基于 NVMe 的驱动器,其 IOPS 可以超过 50 万,部分可提供 150 万、200 万甚至 1000 万 IOPS。与此同时,延迟持续下降,许多驱动器的延迟低于 20 微秒,部分低于 10 微秒。
凭借卓越的性能,NVMe SSD 在 2018-2023 年间以 38%的复合年增长率持续增长,2020 年占据企业级 SSD 出货量的 55%以上,云 客户、OEM 厂商和企业均将 NVMe SSD 作为存储设备的首选。
在网络协议层,30 年来,存储网络都是以 SCSI协议为基础框架,前端传输网络层一直以 FC网络为主,后端则 以 SAS网络为主,这构成了服务器间以 IP 为主要互联手段的 IP 存储网络。
2010 年后,随着闪存介质的普及,SCSI 协议框架对性能的限制 也越来越突显出来。NVMe 和 NVMe Over Fabric技 术的出现打破了这些限制,面向高性能介质设计的多队列模型更能 发挥闪存介质的性能。NVMe-oF 推动 IP 化、低时延化,基于 IP 网 络的 NVMe-oF 技术不但使得前端存储网络可以基于 IP 直接与本地局域网连接,甚至可以直连广域网;同时,利用 NVMe-oF 技术小于 10us 的超低附加时延,使得替换后端 SAS 网络也成为了可能,整个 数据中心可以基于统一的以太网来构建;一方面降低整个数据中心的建设成本,一方面降低独立存储网络的运维成本,同时有利于云及大数据应用环境下的数据共享。
华为 NoF+存储网络是 NVMe-oF 技术一个典型应用,在 OLTP/OLAP场景,IOPS 最高提升 85%, 拥塞时延最大降低 46%,端到端故障切换时间<1s,充分体现新协议对网络性能的巨大提升。
(四)应用模式演进
云存储是基于云计算相关技术延伸和发展而来的全新应用模式。 云存储的内核是应用软件与存储设备相结合,通过应用软件来实现存储设备向存储服务的转变。本质上,云存储是一种服务,是由多个存储设备和服务器所构成的集合体。
通过解耦,计算与存储可以在云数据中心独立扩展,提供调度和资源共享的灵活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成本。其次,计算和存储可以更加灵活的针对不同负载进行优化。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个位数微秒的延时、百 G 级别的带宽,使得计算和存储分离、 分布式存储等架构在稳定性和性能等领域变得更加高效。
对于行业用户而言,云存储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提供诸如块存储和文件存储等标准化的存储方式。云存储提供标准化接口,使客户能够直接迁移数据,避免应用的大量修改。
存储系统的服务化。在云计算时代,云存储将存储系统演化成一种云服务,用户只需要关心自己的业务逻辑即可。
存储系统的开放化。云存储服务提供众多管理与控制的 API,通过开放接口,使得用户可以通过编程调用 API 管理与监控存储 资源,实现跨平台的管理。
云存储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为满足云时代发展 的需求,新一代存储需要不断演进。未来云存储技术主要呈现出以 下三点趋势:
集成设计能力不断加强。数据库、大数据处理和分析、人工智能、容器等领域具有自身的特点,存储技术针对以上典型场景也需 进行相应的集成设计,结合场景的特点进行适配和优化,提高与场 景结合的端到端优化能力和存储的效率。
云上大规模运维能力的不断提升。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不断上云,云服务商的运维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需要在大规模、高 复杂度下,保障云服务的高可用。
云存储产品形态不断丰富。由于数据访问方式以及业务场景的 不同,云存储不断丰富自身的产品形态。头部厂商均构建了对象存储、块存储、文件存储、表格存储等多种形态的产品。
(五)运维模式演进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加速,企业用户需要更加敏捷地响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不仅是业务模式,IT基础架构的革新在其数字化转型中也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现代化的应用、多数据中心、多云及边缘等趋势在加速业务的同时,也对运营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靠人力投入完全管控存储系统变得不可维系。运维团队急需新技术协助,智能运维平台应运而生。
智能运维指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等方法提高运维的自动化、 效率及故障自愈的技术,同时利用机器智能从运维数据中持续挖掘深层信息,是一种结合工程能力与算法能力的综合性科学。智能运维常用于集群自动扩缩容、服务变更、库存管理等日常管理事务以及异常定位、根因分析、系统自愈等异常处理事务。
智能运维架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集成了众多传感器的服务器、 存储设备和基于云端的智能运维平台。通过数据收集、转换及训练 对基础架构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预测并提供建议。
智能运维技术的主要特点有:
主动式问题处理:智能运维平台能够对简单问题自动进行处理;对于复杂的问题,能够自动开具工单,通过支持中心分派工程师主动联系用户,帮助用户发现和解决问题。
智能需求预测:通过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实现对存 储未来容量、性能的提前预测,便于客户提前规划。
智能风险预防:除了预测分析外,领先的智能运维平台还能做到对风险的预防,主动优化 IT 基础架构,通过黑、白名单等功能特性预防已经发现的问题,并给予可行的建议。
云上管理:基于云创建的智能运维平台,可以让 IT 运营团队随时随地以任意终端访问智能运维平台,查看运行状态;云端自动升级,在新特性上线时,不会影响用户的日常使用。
随着下一代数据存储技术的发展和成熟,性能不再是困扰用户的首要难题,各存储供应商也逐渐将注意力放到智能运维上,希望能够提供更丰富的功能、更好的使用体验。未来智能运维平台的发展呈现出以下两点趋势。
一站式分析。存储的智能运维平台将逐步成为整个 IT 基础架构运维平台的核心。通过将服务器、网络、虚拟化应用逐步接入智能运维平台,能够提供更丰富的 IT 运行状态数据,帮助智能运维平台判断故障和瓶颈。
离线智能。由于监管因素的限制,部分企事业单位无法使用基于云的智能运维平台。存储厂商开始考虑提供离线智能运维平台, 通过集成智能运维平台知识库,提供基于本地的性能瓶颈分析、容量和性能的预测、硬盘故障预警等功能。
现今,智能运维已成为热门存储技术,并在实践中逐步应用, 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三、下一代数据存储技术赋能数字化转型下一代数据存储技术深刻的改变着存储产品形态,伴随着需求的不断变化,不断演进出了新特征、新指标,使得存储系统能够更好满足全行业客户的需求。
(一)异构数据统一管理能力推动数据湖产品演进
随着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许多企业产生数据的量级由原有的 TB 级别迅速的提升到 PB 甚至 EB 级别。企业付出成本来存储这些 数据的同时自然也想通过挖掘数据信息辅助商业决策,提升管理效 率。
大数据经过了多年发展,存储需求的不断变化及以云存储、智能管理为代表的下一代数据存储技术的成熟,推动了数据湖的不断演进。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对数据湖提出了以下需求:
统一调度:构建统一数据底座,把数据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同时提供覆盖存储网络的发放自动化、拓扑自动化和性能分析自动化服务。
按需流动:基于数据冷热和应用负载分析,使得数据按需流动,满足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性能及成本诉求。
多云对接:通过 API、脚本和插件等多种方式对接云管平台, 确保融入客户流程不改变客户习惯。
存储与计算分离:存算分离能够有效降低计算资源与存储资源扩展需求不平衡场景下的运维成本与硬件成本,成为数据湖存储的必要选项。
数据全周期管理:提供基础的数据访问能力,同时根据实际的业务与成本提供数据分层管理与归档备份的能力。
数据多协议支持:数据的存入与使用需要适配数据湖领域的各种应用场景。
相较于传统解决方案,下一代数据存储技术为数据湖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企业用户无需关心存入数据的类型,系统自行选择一种 最优形式进行存储。同时,智能化的统一运维管理平台使得系统能 够存储海量异构数据,构筑统一的数据底座,提供统一存储访问接 口,解决系统间数据孤岛、各类应用统一访问问题,真正做到“一 个数据中心一套存储”。
(二)多级存储介质助力实时分析能力构建
到 2021 年,全球 2000 个机构中的 60-70%将至少有一个关键的实时型工作负载任务。海量数据的分析、推理模型的演进等均需要在内存进行大量数据的实时运算,并为用户提供实时的响应服务,支撑其高效数据价值的挖掘。
以非易失性内存为代表的存储级内存和闪存介质的出现填补了实时大数据分析解决方案缺少大容量、高性能存储介质的空白。通过由 DRAM、SCM、SSD、内存型网络构成的多级存储架构,能够为上层业务提供极致性能的服务,在多节点间实现多级介质的全局共享及大内存容量的无感知扩展;同时,SCM 介质层能够在近计算侧实现元数据/数据的高速本地化访问;最后,在整个存储系统中实现多种介质的多级资源池并进行统一管理、调度,提供统 一的访问接口,发挥企业级内存和闪存介质成本优势,达成存储系统总体拥有成本最优。
以存储级内存为中心的数据存储,将为实时的海量数据分析、 实时应用等提供大容量、高 TCO 的共享内存介质层,同时具备大规模扩展、高可靠等关键特性,为上层实时分析业务提供高效、可靠的数据底座。
(三)云存储备份简化数据安全实践路径
随着数据量的急剧增长,企业陷入非结构化数据溢出的危险境地。问题不在于企业购置容量来存储全部数据,而是如何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妥善管理数据,尤其是长期数据保留,以创造商业价值、释放数据潜能。云存储的出现为数据备份提供了新形式,通过将数据备份在云上,企业能够突破地域和设备的限制,实现对同一备份的获取。相 较于传统备份,云存储的优势主要有:
首先,备份场景多样,集中管控,实现多台云主机的集中配置管控;其次,简单易用,全自动运维。支持将备份数据托管到云上备份仓库,无需担心硬件配置、集群扩展等问题。控制台可自动推送备份代理,无需手动安装,实现全自动运维;再次,高重删压缩比,节省成本。备份服务多采用重删、压缩技术,可有效降低云端存储空间,减少成本投入;最后,备份数据安全可用。支持全量、增量以及日志备份,备份数据可实现快速恢复,复原时间目标大大降低,同时凭 借全自动数据加密校验等优势,让备份数据更加安全。
四、下一代数据存储技术实施建议(略)存储系统作为IT系统的底层基础架构,存储技术进一步发展和推广对于整个信息产业具有重大意义。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储系统作为底层基础架构,其改造和实施过程需被重点关注。
五、总结与展望数字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数据存储系统作为信息化系统的基础设施,构建一套稳定、高效、满足未 来业务发展需求的数据存储系统将是企业和组织夯实数据底座、挖 掘数据价值、释放数据潜能的关键。人工智能、大数据、5G 等新技术发展使得数据量指数级增长,数据激增带来存储计算需求的飞速增长,为存储产业带来了新需求、新挑战和新机遇。
新机遇、新挑战不仅驱动了存储技术革新,也推动了存储产业发展,为存储产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存储产业呈现出以下三点趋势:
一是底层软硬件平台多元化。芯片、服务器、存储介质等通用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存储架构,为存储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芯片领域也出现了众多供应商,存储软硬件的通用化使得存储可以选择更多的软硬件技术,充分利用新型软硬件红利的同时,也让用户享有更多的选择权。
二是基础设施云化。到 2021 年,中国 90%以上的企业将依赖于本地/专属私有云、多个公有云和遗留平台的组合。在云计算基础设施中,通过虚拟化存储、计算和网络,将通用的物理 资源整合池化成逻辑资源,并对外提供服务,以软件定义的方式快速、敏捷的将基础设施资源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用户,满足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对敏捷、灵活、快速、高效 IT 系统的需求。
三是上下游生态融合。未来数据存储系统必须具备高性能、高可靠性、高扩展性等多种能力。既可以满足数据库等传统核心业务 需求,也可以支持大数据分析、虚拟化、容器、云平台等新业务应用。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驱动下,不同类型企业的应用场景不断细分,对性能和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用户对存储解决方案提出了全新要求。这需要供应商与产业生态深入融合,根据业务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数据的价值被进一步重视和挖掘,及全闪存储、企业级内存为代表的下一代数据存储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各行业对存储系统的需求不断扩大,存储产业欣欣向荣,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存储产业的发展需要供给侧、需求侧的协同推进。提升企业用户对下一代数据存储技术的认知,推动下一代数据存储技术的成熟是存储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需要通过强化政策布局、积极组织交流研讨等手段,加强宣传,鼓励产学合作,不断提升技术成熟度。同时以产品评估评测为抓手,梳理典型业务场景,形成技术指南和案例集,降低行业技术门槛,不断优化技术水平。
数据存储技术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底座,对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一代数据存储技术的广泛推广和应用能够解放和发展数字化生产力,推动数字经济 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夯实数据底座,提升我国的数据治理能力, 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