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焦红军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中国海洋的第三大海——黄海,千百年来,以其宽广博大的胸襟,士可杀不可辱的风骨,日夜奔腾不息,汇江河千川而成海。
站在低处生活,站在高处思考。在胶东,在中国的黄海岸边,有这样一群普通人,他们的身份变动不居,多容而兼备,他们利用工业互联网和微信公众号平台的传播优势,从事业余散文创作。在来自黄海散文微信公众号原创平台“源自生活、关注现实、言之有物、写真性情、体现社会正能量”的非虚构理念下,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再现生活,记录过往,带来的是职业身份和散文的交融和互补,形成了校园散文、诗人散文、学者散文、官员散文、农民散文等众多的写作群体。他们的文章频频走红网络,他们的作品屡屡出版,他们的征文四十多人次的在省市征文大赛中获奖,他们中的八十多人加入了各级文学组织和散文学会。
浩荡入溟阔,志泰心超然。适逢繁华之盛世,黄海散文作为一方开拓的散文蓝海,正在聚四海之气,合八方之力,敞开海一样的胸怀,汇聚有志之写手英才,共育黄海散文的蓝天沃土。这是因为,黄海散文写作者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薪火相继、新人辈出的黄海散文
我一向认为:散文具有普适性,无关老幼妇孺,人人可写,它的自由、性灵、平等、易于思想交流等特点,这是顺天时地利、应运而生的黄海散文能够走入大众,并在民间扎根开花结果的重要原因。
杨蔚华《兰》《橡子与火星》《烟熏先生》:毕业于烟台大学的杨蔚华,是我的学妹。毕业后她没有走通常的公务员考试的入职道路,而是一头扎入生活的烟火里,在商场的蓝海中游泳,花式沉浮,十多年不沾纸笔。进入中年,在事业打拼有成后,其人其心才能放下一张平静的书桌,遂有以下几篇午夜当胪客去之后写就的文字,为胶东散文的民间平台所推发。杨蔚华的《兰》,全文只有三百字,文字清洁、小巧玲珑,摇曳多姿,用喻甚多,自出机杼。“淘来的细腰紫砂花盆原本打算养多肉,怎奈放入几株小多肉,总觉是俊秀才娶了个山野小妞。看来,这花盆与花也要讲究个门当户对,衡宇相望。墨兰入了紫砂,总算是上对了花轿,嫁对了郎,欢喜之心油然而生。”俊秀才对山野小妞,抑或是墨兰紫砂与上对了花嫁,嫁对了郎作比,清新脱俗,自有面貌。我从杨蔚华的语句里,读出了《围城》里的影子,读出了钱钟书善以用喻的味道。《橡子与火星》文字不长,像是作者的独语,更像是一个成年人写的未长大的童话,文中作者的自言自语,作者的幻想与期待,无不透出作者灵魂的芬芳以及在世俗的烟火里追求平和、恬淡的精神世界的美好愿望。杨蔚华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中年职场女性的自尊、自立和自信,更看到了一个知性优雅的思想女性想要活成自己想要成为的模样。
杨蔚华的《烟薰先生》人物刻画精准、三味性格描写非同、主人公非主流,和而不同,于艺术深有造诣,独具生活的况味,读了该文之后,真有如吸了一支沉香香烟,烟香袅袅,启人一点沉思。
高芳《老酒馆,不说再见》:当下的散文写作,我们可以看到:有大量的写作者隐匿在北上广这些城市之外的二三线城市,他们与乡村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又不生活在乡村,这也是当下中国某些“小镇青年”的生活状态和精神映照。
作为青岛半岛都市报的记者,高芳长在岛城,生活在岛城,她的人生足迹也从未离开过青岛。作为沉潜于青岛市区的小镇青年,高芳既是其中的一个勤奋的小镇青年写作者,也是一个敏锐的观察者、叙述者,她走街串巷,与引车卖浆者为伍,以一个记者的慧眼和她文学方式的思考,描述小镇的人和事,撷取生活的灵感与闪光。莱西日庄镇、崂山北宅街道、西海岸新区大场镇等小镇青年的创业故事,陆续走入她的写作视野和朋友圈。她加入中国散文学会后的散文新作《老酒馆,不说再见》即有表现“小镇青年”散文写作的特质。作者在作品中扮演的角色,既是第一讲述人,也是他者的写作者。作者的讲述是冷静的,同时又不失优雅与感性,这种“可乐加冰”的叙述方式,让我们既不会沉湎于眼前的杯中物,同时也会让生活在都市一角的普通人产生某些对过去和未来生活方式的缅怀,读之耳目一新。这样的写作跳出了大家都颇为熟悉的生活圈子,拓展了文学的视野和认知空间,成为高芳作为小镇青年散文写作的起点。她最近正在创作的一部记录青岛市新一代青年人返乡创业的真实故事,反映80后、90后青年群体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方面的带头人贡献的纪实文学《小镇青年》,能够入选山东省作家协会“2021年度山东作家定点深入生活项目选题策划”,也正反映了作者不俗的创作实力。
追求忧患、悲悯、轻灵、哲思的黄海散文
刘尚伟《秋入人间第几重》:散文的小品文作为散文的一个独特品类,它起源于晚明,兴盛于明清,以抒志言情的随笔杂谈为言说内容。刘尚伟的《秋入人间第几重》作为一篇小品随笔,作者从观秋、说秋、赏秋、思秋、知秋、悟秋为之笔,文章只有七八百字,却将都市生活中一个现代人的进取与独具、优容与思考、此岸与彼岸、生活与禅悟、自由与栖居抒写得诗意盎然,趣味横生。《秋入人间第几重》既有一个入世者在繁忙工作之余的心志表达,同时又有出世者的生活禅悟,入世与出世,如此和谐体现在一个都市生活中现代人的身上,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写道:“单薄的睡衣没有抵御住雨后的秋凉,移步书房,几本闲书静静地躺在台灯昏暗的灯光下,小小的书房愈显得温馨与幽静,自己瞬间进入了无念、无想、无我的意境,短暂间打破了无明,见到山野茅舍,面海花开,人人向往的秋色田园。噢!原来田园不在那头,也不在这头,秋入人间第几重?”作为一种藏锋的写作方法,作者寻秋,观秋,赏秋,知秋,悟秋,却始终没有说出精神的田园所在,在结尾处以“秋入人间第几重?”的自问和他问做结,如羚羊挂角,不着痕迹,更增添了本文的意蕴和内涵。只字片语,意蕴深厚,表现出一个胶东黄海散文写作者工作中百战不殆、永不言败的精神意象和生活中悟道顺生、知己知彼的文化思考。
姜雪梅《灵魂的香气》:散文写作有圈吗?我承认,开始在我的认识里是有的,但是你写多了,在散文写作里沉浮久了,就开始破圈了,圈子也就如大先生所说的那样,无所谓有,无所谓无了。关键在于你在学习写作中过程中,认知提高了,审美变强了,更多的是你心量打开了。
姜雪梅是烟台一个房产公司的高级经理人,在我的眼里看,就是一个散文写作上的破圈者。2018年,我们烟台十几名文友,一起结伴去壮游泰山。在众文友的鼓励下,长年累月坐办公室的姜雪梅,行行复行行,以集体的携伴登上了泰山,就是那次登泰山,我发现了一个目标明确、心有所向、意志坚强的姜雪梅。正如她的散文写作一样,几年前,她写来的作品,无非是家庭琐碎、儿女情长的事情,严格地说,在胶东散文的写作群里,姜雪梅是一个岁数大的老大姐,在散文写作上还是一个刚起步的“新秀”。但就是这样的一个新秀,慢慢地变得让众文友刮目相看了,她将散文写作的笔触投向了自己一直融入的地方慈善事业领域,在一次又一次的爱心捐赠、慈善助学活动中,将活动心得,记录成二十多篇文字,以散文的形式在各种网络媒体上发表。在写作过程中,姜雪梅的心量打开了,她的散文写作愈来愈淡定,愈来愈显示出破圈的写作能力,她的几篇有关慈善活动的散文,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和支持。她的《一个大写的人》最近还获得了烟台市诚信征文比赛的优秀征文奖。
《灵魂的香气》是一篇真实记录作者亲友——一个叫闫洁在职场奋斗的年轻人,因遭遇车祸,不畏艰辛,坚强生活的作品,文章极具个性和特点,全文散发着人间不老的温情、真挚相伴的爱情、人类关爱的真情,灵魂的香气,氤氲缭绕,让读者在感叹中得以思考。除了文字上以情感人,我最欣赏的还是姜雪梅在写作上的表达与尝试。此篇散文中,作者在与主人公闫洁的对话处理上,采用了直接叙述的方式进行,没有惯常的引用、冒号,这样使行文更流畅,对话更简洁,代入感更强。“不读无味之书,常写有益文字”,这也是姜雪梅在写作上的破圈,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旅美华人丁丽萍作品《九号楼、猫、麻雀及哈雷彗星》:作者为20世纪八十年代烟台师院的毕业生,作者文字写到的烟师九号楼,真实存在,有作者发来的照片为证。作为第一批迁入九号楼的家庭,沧海桑田之后,文章呈现出来的文字,深刻、酸涩、苦楚,还带有一点点麻辣的感觉。孔雀南飞,绕树三匝。世事俱往,难忘1986看过的哈雷!(当时我站在黄海岸边一中专的草坪上遥望星空寻觅哈雷)
复调与吟唱、生长乡愁、关注时代的黄海散文
单伟《父亲进疆记》:《父亲进疆记》是就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政厅的单伟,今年三月赴和田地区墨玉县扎瓦镇托盖托格拉克村驻村任第一书记,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写下的文字。作为生活在新疆的第二代山东人,新疆与山东并不遥远。读单伟的文字,如见其人,一如他血管里流淌的山东人的血液,坦荡、赤诚、真挚、无碍。《父亲进疆记》从作者儿时父亲最爱念叨的一句话开始破题,文章全篇通过作者转述、想象兼及议论的方式进行,短短的一篇文章,充斥了家史、个人史、父亲的奋斗史,时代的风云变幻纷杂交织而惊心,作者的文字话语无私,读起来不仅不觉得单调,却多了一种来自心底的交流、交心。《父亲进疆记》文章通篇行文简洁,晓畅有力,既是一篇口述史,又带有作者作为父亲写给儿子单月杉的家书写作意味,这样的方式自然拓宽了散文的写作视角,为散文的创作增添了历史的厚度和宽度。
赵建武《年味》:年尚未走远,各地文友已给黄海散文平台投来了呈现各地年味特色的精彩的稿件。作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赵建武的散文《年味》写得足够有味。许多已经被遗忘的年俗细节在作者的笔下,饱满有致,熠熠闪光。譬如:“那时择香菜,不像现在,只择去发黄的叶梗,而是把不分好坏叶子,通通择下扔掉,只留下菜梗。芹菜也是同样的择法,把叶子全浪费了。”人是善于遗忘的,吃芹菜、择香菜、扔掉菜叶,这样的细节,除了让我们会心一笑,更会带来关于年、关于风俗、关于民情、关于人心的不同思考,显示了作者写作的重要还原能力。
赵建武的散文创作另一个特点是:文章发自内心,不说假话、套话,文章从头至尾,循循善诱,鞭辟入里,讲叙真情。譬如:“我小时候那是真盼年,进了腊月门,就一天天扳着指头数日子,心里还着急,嘴里嘟囔着,快点过年吧!盼那碗香喷喷的猪肉白菜馅水饺,盼那散发着诱人香味的炸鸡、炸鱼和蒸鸡白菜,盼穿一件成年累月见不到的新衣服,盼那少得可怜的压岁钱。盼年的念想很单纯,离不开吃与穿,这成了小时候最温暖的希冀。”细一想之,这不就是小时候盼望年的早日来到、盼望我们早一年长大之年味的最好的总结吗?
赵建武的散文说事拉理,如话家常,不离世间法,在温情脉脉的絮叨中传承民间过年的文化习俗,在字斟句酌的写作中传递民间过年的责任和爱心。譬如:“年味儿就是老人给孩子们发红包、看着他们磕头时笑眯了眼的场景;年味儿就是在微信群捷足先登抢到大红包的快乐尖叫和动作迟缓与红包失之交臂的一声叹息;年味儿就是成群结队拜年的脚步声和苍老或童稚的吉祥话语;年味儿就是孩子们新长一岁的欢声笑语和成年人年纪又老一岁的无奈长叹;年味儿就是抛却一切烦恼与不快,忘掉所有工作与俗事,心无旁骛地过年的一种气氛;年味儿就是碰一杯酒,把平日里亲朋好友因鸡毛蒜皮小事引发的隔阂化解于无形的机会;年味儿就是人们逛庙会、赏花灯玩乐的兴味;年味儿就是一种很特别的不平淡的感觉;年味儿就是回家过年、阖家团圆的滋味!”就是在这样一朝一夕、音语举止的记录中,赵建武的散文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写作特色,尽显鲁地散文的民风民情、民心民意之美。
结语
当我们这些当年的文学青年都已不再文学的时候,没想到,在沂水还有王董玲、刘文霞、赵月华、牛鹏,在潍坊有王振国、张兆新、赵建武、梁振义,在滨州有刘芳军、孙艳华、张振前,在济南有段曙光、丌秀,在青岛有史新、刘先凤,在菏泽有马学民、孔庆贵,在威海有肖丽、张存灿,烟台有刘玉涛、吕光、孙建业等文友,在北京有漂着的王敬、王光垒,在广东有黎小红,在日本有王景贤,在美国有丁丽萍,在加拿大有张贵平诸文友,还有很多,恕不一一列举。我们因此并不寂寞。他们挥汗如雨,辛勤笔耕。他们为一个字字斟句酌、精神憔悴;他们为一个题目殚思极虑,废寝忘食;他们自发地组织成圈子,自研至深夜。这一切,都是激励胶散平台勇敢突破、一路前行的力量。感谢大家的支持和鼓励。“感恩、敬畏与爱”,这永远是我们黄海散文写作人的底色。
来源中国作家网作者简介:
焦红军,作家,评论家兼出版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当代散文》副主编、《胶东散文年选》主编,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智库特聘专家。主要作品:长篇历史人物传记《马钰传》、长篇散文《冰心与烟台》、散文集《结庐在人境》、报告文学集《中年的船,没有港湾》、文学评论集《写作其实并不难》和《胶东地域散文写作论稿》。作品被《散文选刊》《人民周刊》《新世纪文学选刊》《海外文摘》《人民日报》《联合日报》《齐鲁晚报》《齐鲁周刊》等转载和连载,在各级媒体刊物发表文艺作品评论文章达40余万字。曾获《人民日报》征文奖、刘勰散文奖、吴伯箫散文奖首届理论奖、齐鲁散文奖、山东省文化艺术优秀成果奖、烟台市第十二届文艺创作奖、烟台市第十四届文艺创作奖、烟台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项。主编并策划出版《迷人的风景》(2016—2017年中国网络作品选)、《胶东散文年选》(2018)(2019)(2020)(2021)《胶东作家亲情散文选》《胶东散文文库》《胶东优秀家风故事》《半岛散文家文丛》系列和《胶东散文十二家》《黄海散文精选二十家》散文卷系列专辑等各种散文专著、文集四十多部。
编辑:马学民
壹点号青未了菏泽创作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