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在仓山的巷子里
看看白石青瓦的建筑
走走烟火气的弄堂
看过花开花谢,小桥流水人家
最难忘的是富有诗意的一条路
——仓前梅坞路
梅坞路的由来
梅坞路在明时盛栽梅树,有“琼花玉岛”之美誉,呼为梅坞路。据志书载,当时周围十里夹道植梅,“梅岭冬晴”是台区十景之一。
明代徐熥“十里花为市,千家玉作林”的诗句,便是咏这里的景色。明代谢肇淛、曹学佺等也都有《藤山看梅》诗。每年冬春之交开花季节,城内人士来此赏梅的络绎不绝,多休憩于明真庵(遗址在今烟台山公园入口处)。
人们从中洲南端,远望梅坞,犹如雪海,今洲上“梅花道”由此得名。文革前曾被更名“文革路”和“桂发路”,现已恢复原名。
梅花林消失
明末,梅林毁于战火,仍保留了梅坞地名。清乾隆时(1936-1795年),叶观国有诗忆道:“藤山南北万株梅,十里浮香璧月来。付与诗人受清供,延曦阁上日衔杯。”延曦阁在十境祠,为名进士陈勋的读书处。在此处,常用“梅”字命名宅第,以志古迹,如梅林山馆、吟梅山馆等。
梅花林重现
1964年,福州市人民政府在解放大桥南面的观井路、梅坞路和烟台路中间,开辟了面积约16500平方米、海拔46.15米的“烟台山公园”。公园的开辟,为梅坞路的繁华昌盛又创造了新的条件。
近年来
烟台山补种了梅树百余株
还兴建了一座古香古色的“观梅亭”
梅坞路整条街道的两旁
种植着木棉、银华、相思等名贵树种
把整条街笼罩在绿荫之中
梅坞风光无限好
玉林山馆——梅坞路16号
位于仓山区梅坞路16号(原梅坞路79号)院内, 建于民国时期。为坐西向东的双层红砖四坡顶西式建筑,砖木结构。原为传教士倪柝声宅,后倪柝声将其捐出作为教会产业。1970年代末,房屋产权归还教会。院落内另有一座青砖楼,原址为玉林山馆花园,系前福建省基督教三自爱国会主席郑证光先生于1950年代初修建自住,1952年郑证光举家迁入。1979年郑证光回榕后,复居住于此。2013年纳入烟台山历史风貌区保护范围。
跨世纪的老井已经无人问津
红色的大字书写着玉林山馆
静看历史变迁
独立厅——梅坞路57号
位于仓山区梅坞路9号,为桥南公益社、同盟会福建支会总机关旧址,又名“独立厅”,是福州辛亥革命的重要见证。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四月,刘杰、林雨时、陈毓鑫和王鸿滋等人向清政府注册成立桥南公益社,举郑祖荫为社长,名义上办理劝葬、戒烟、施医、救火等公益事业,暗中进行组织和宣传革命;该社成立时先设在仓前山冯巷铺(今巷下路)的古榕书院,后因成员增多,移至梅坞路本建筑内,对外称“丙午俱乐部”,实为中国同盟会福建支会总机关,并创办《建言报》,鼓吹革命。
民国元年(1912年)4月20日,孙中山先生来闽,由马尾乘船抵福州码头,首先到此接受福建同盟会欢迎,在发表演说后亲笔题写“独立厅”三字,后制成匾额悬于社内。建筑占地约100平方米,为风格朴素的二层砖木结构西式楼房。1992年11月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独立厅现归仓山文化馆使用
展示仓山老照片
常设辛亥革命的展览
仓山影剧院——梅坞路2号
位于仓山区梅坞路2号,始建于清末,原址为太兴洋行(Bathgate & Co.)。太兴洋行老板、英国商人高士威(J. C. Oswald)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开始署理荷兰驻福州领事职务;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正式授荷兰驻福州领事,直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离开福州。此间太兴洋行馆舍一直作为荷兰驻福州领事馆使用。馆舍为二层砖木结构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筑,平面接近方形。1956年,太兴洋行旧址建筑被拆除,改建为仓山电影院,原洋行部分仅余地基。
仓山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
不仅可以看到当代的风景
还有百年前的大好风光
趁着闲暇去逛逛那秋日的梅坞路吧
本文转自:烟台山历史 福州老建筑百科 福州老街 福州小鱼网 若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
:
福州那点事儿(放弃吧,点不开)→微信号:fzndse
〉
合作/投稿/活动:13067316363
同城活动专用服务号,不定期派发各种福利
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加入我们
福州,有你真好
福州吃喝玩乐疯,一个有声音的公众号!
关于@福州吃喝玩乐疯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