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綵(重綵),◆見“重采”。
張燈結綵(張燈結綵),◆見“張燈結彩”。
雜綵(雜綵),◆亦作“雜彩”。◆雜色絲織品。○《晏子春秋‧諫下十四》:“身服不雜彩,首服不鏤刻。”一本作“雜綵”。○《三國志‧魏志‧夏侯玄傳》:“今科制自公、列侯以下,位從大將軍以上,皆得服綾錦、羅綺、紈素、金銀飾鏤之物,自是以下,雜綵之服,通于賤人。”○《新唐書‧百官志三》:“監事八人,掌錢帛、雜綵。”
衣無二綵(衣无二彩),◆猶言衣不重采。形容衣着樸素。○《後漢書‧安帝紀》:“朝廷躬自菲薄,去絕奢飾,食不兼味,衣無二綵。”
衣綵(衣彩),◆相傳[老萊子]行年七十,父母猶在,常身穿“五色綵褊襴衣,弄鶵鳥於親側”。事見《初學記》卷十七引《孝子傳》。後遂用作典故,稱孝養父母為“衣綵”。○[唐][趙嘏]《送權先輩歸覲信安》詩:“衣綵獨歸去,一枝蘭更香。”
衣不重綵(衣不重彩),◆見“衣不重采”。
衣不兼綵(衣不兼彩),◆見“衣不重采”。
腰綵(腰彩),◆束於腰間的綵巾。參見“腰巾”。
戲綵(戲綵),◆見“戲彩”。
舞綵,◆义同“舞斑衣”。○宋陈允平《风入松·寿恕斋谢待制》词:“竹外椿前舞綵,柳邊槐底鳴璫。”○明邵璨《香囊记·授诏》:“淚染征衫,香消舞綵,高堂有人孤獨。”○清杨潮观《温太真晋阳分别》:“我何須衣錦却還鄉,只要舊日萊衣,舞綵無恙。”
五綵衣(五彩衣),◆五色彩衣。亦特指[春秋]時[楚國]隱士[老萊子]娛親所穿的彩衣。○[宋][蘇舜欽]《老萊子》詩:“颯然雙鬢白,尚服五綵衣。”參見“老萊衣”。
五綵戲(五彩戏),◆[春秋][楚國]隱士[老萊子]年七十,常穿五彩衣,作嬰兒狀,以娛其親。事見《藝文類聚》卷二十引《列女傳》。後用作孝事父母的典故。○[宋][梅堯臣]《題陳宰戲彩亭》詩:“況慕五綵戲,而奉興居安。”參見“老萊子”。
五綵旗(五綵旗),◆亦作“五彩旗”。◆1.多種顏色的軍旗。○《通典‧兵二》:“於是大將出五綵旗十二口,各樹於左右廂陳前。”亦省作“五彩”。○[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十陣》:“三聲既全,五彩必具。”◆2.指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建立初期的國旗。因由紅、黃、藍、白、黑五色組成,故稱。○[李大釗]《乙卯殘臘在太平洋舟中作》詩:“黯黯五彩旗,自茲少顏色。”
五綵(五綵),◆見“五采”。
文綵(文綵),◆1.艷麗而錯雜的色彩。○[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蜀]人織錦初成,必濯於江水,然後文綵煥發。”◆2.華美的紡織品或衣服。○《史記‧貨殖列傳》:“[齊]帶山河,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綵布帛魚鹽。”○《新唐書‧文藝傳中‧王維》:“兄弟皆篤志奉佛,食不葷,衣不文綵。”參見“文采”。
熟綵衣(熟彩衣),◆精製的五彩綢衣。○[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中:“[韋太尉]在[西川],凡事設教。軍士將吏婚嫁,則以熟綵衣給其夫氏,以銀泥衣給其女氏。”
墨綵(墨綵),◆見“墨彩”。
妙綵(妙彩),◆絢麗的色彩。○[南朝][梁][江淹]《翡翠賦》:“專妙綵於五都,擅精華於八極。”
門綵(门彩),◆舊俗春節時懸掛在門上的彩飾。○[清][黃六鴻]《福惠全書‧典禮‧迎春》:“今州縣,每值迎春,聽該胥出票,取辦豬羊祭品門綵等物,又令各行裝演臺閣,娼優扮會之類,殊屬多事可笑。”
亂綵,◆杂色。亦指各色丝织品。○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五:“掘地深五丈,以亂綵爲宫殿臺閣,屈竹爲胎,張施爲楨蓋。”○《敦煌变文集·秋胡变文》:“因憶念慈母,今欲放還,朕有戀情,宜賜黄金百梃,亂採(綵)千段,暫放歸,奉謝尊堂。”
龍綵(龙彩),◆《史記‧項羽本紀》:“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後因以“龍綵”指斑斕的色彩。○[南朝][宋][鮑照]《藥奩銘》:“龜文電衣,龍綵雲裳。”
列綵,◆见“列采”。
麗綵(丽彩),◆絢麗的絲織物。○[唐][閻楚封]《臨風舒錦賦》:“風向清韻,錦明色絲。閱攢花之麗綵,當偃草之驚時。”
蠟綵(蜡彩),◆塗過蠟的彩綢。比喻光潤鮮艷。○[唐][李賀]《新夏歌》:“曉木千籠真蠟綵,落蒂枯香數分在。”○[王琦]彙解:“蠟綵,言其光明鮮麗,如以蠟飾綵上為之。”
錦綵(锦彩),◆指華美的絲織品。○《後漢書‧陶謙傳》:“大起浮屠寺……作黃金塗像,衣以錦綵。”○[唐][韓愈]《順宗實錄五》:“其山陵制度,務從儉約,並不用以金銀錦綵為飾。”
結綵(結綵),◆見“結彩”。
交綵(交彩),◆錯雜多彩。○《南齊書‧張融傳》:“磊若驚山竭嶺以竦石,鬱若飛煙奔雲以振霞,連瑤光而交綵,接玉繩以通華。”
剪綵(剪彩),◆1.剪裁花紙或彩綢,製成蟲魚花草之類的裝飾品。○[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立春之日,悉剪綵為鷰,戴之。”○[宋][王安石]《次韻次道憶太平州宅早梅》:“今日盤中看剪綵,當時花下就傳杯。”◆2.猶剪裁。○[清][孫枝蔚]《哭李岸翁叔則》詩:“世士學無益,往往工剪綵。”◆3.在建築物落成,展覽會開幕,道路橋梁首次通車等時,舉行儀式,剪斷彩帶。綵,也寫作“彩”。○[柯岩]《奇异的書簡‧東方的明珠》:“九點鐘開門,十點鐘剪彩。”
兼綵(兼彩),◆多種色彩。○《北史‧魏紀二》:“所幸昭儀、貴人,衣無兼綵。”
鳳綵鸞章(凤彩鸾章),◆形容詩文的文采華麗。○[南朝][梁][沈約]《謝齊竟陵王示永明樂歌啟》:“鳳綵鸞章,霞鮮錦縟。”
鳳綵(鳳綵),◆見“鳳采”。
方綵(方彩),◆即方色。○《文選‧潘岳<藉田賦>》:“表朱玄於《離》《坎》,飛青縞於《震》《兌》。中黃曄以發揮,方綵紛其繁會。”○[李善]注:“謂鹵簿之儀,車騎旌旗,各依方色。”參見“方色”。
燈綵(燈綵),◆亦作“燈彩”。◆供裝飾、觀賞的花燈。○[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燈節》:“各色燈綵多以紗絹、玻璃及明角等為之,并繪畫古今故事,以資玩賞。”○[巴金]《寒夜》三十:“今晚上很熱鬧,到處扎好了燈彩。”○《新華日報》1980.2.28:“燈彩是我國多種民間藝術的集錦,它有編扎、裱糊等基本技藝,並且和雕刻、繪圖、書法、詩詞、剪紙等藝術都有密切關係。”
丹綵(丹綵),◆見“丹彩”。
翠綵(翠綵),◆同“翠彩”。◆[唐][李白]《明堂賦》:“點翠綵于鴻荒,洞清陰乎群山。”
春綵(春綵),◆[唐]代貢賦之一種。○《新唐書‧食貨志一》:“中書令[李林甫]以租庸、丁防、和糴、春綵、稅草無定法,歲為旨符,遣使一告,費紙五十餘萬。”○《資治通鑒‧唐肅宗至德元年》:“會[成都]貢春綵十餘萬匹,至[扶風],上命悉陳之於庭。”○[清][洪昇]《長生殿‧獻飯》:“自家[成都道]使臣,奉節度使之命,解送春綵十萬疋到京。”
綵舟(彩舟),◆裝飾華麗的船。○[唐][杜甫]《陪王侍御同登東山》詩之二:“清江白日落欲盡,復攜美人登綵舟。”○[五代][陳金鳳]《樂游曲》之二:“西湖南湖鬥綵舟,青蒲紫蓼滿中洲。”○[明][文徵明]《泛湖》詩:“行春橋外山千疊,盡逐波光上綵舟。”
綵杖(彩杖),◆用彩綢裝飾的木杖。○[宋]代風俗,立春前一日,[開封]、[祥符]兩縣,置土製春牛於府前,是日絕早,府縣官員以綵杖鞭打春牛,表示勸農,謂之打春。○[宋][韓維]《太后閣》詩:“金花鏤勝隨春燕,綵杖縈絲逐土牛。”參見[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立春》及[鄧之誠]注。
綵仗(綵仗),◆彩飾的儀仗。指古代帝王、官員外出時儀衛人員所持的旗幟、傘、扇、武器等。○[唐][宋之問]《龍門應制》詩:“綵仗蜺旌遶香閣,下輦登高望[河][洛]。”○[明][謝讜]《四喜記‧催赴春闈》:“親闈莫戀斑衣舞,帝里須誇綵仗迎。”
綵章(綵章),◆彩色圖飾。古代多用於車服旌旗之類。○《晉書‧劉頌傳》:“須車甲器械既具,群臣乃服綵章;倉廩已實,乃營宮室。”○[唐][劉禹錫]《和令狐相公九日對黃白二菊花見懷》:“琮璧交輝映,衣裳雜綵章。”
綵戰(綵戰),◆古代游戲名。擲骰子。○[唐][潘遠]《西墅記談‧骰子賜緋》:“[明皇]與[楊妃]綵戰,將北,惟重四可解,連叱之,果重。上悅,顧[高力士],令賜緋之,遂不易。”
綵雲(綵雲),◆絢麗的雲彩。○[南朝][梁][江淹]《麗色賦》:“其始見也,若紅蓮映池;其少進也,如綵雲出崖。五光徘徊,十色陸離。”○[唐][陳子昂]《感遇》詩之二七:“[巫山]綵雲沒,高丘正微茫。”○[元][無名氏]《翫江亭》第一摺:“片片綵雲風散盡,融融麗日照東華。”
綵衣娛親(彩衣娱亲),◆《藝文類聚》卷二十引《列女傳》:相傳[春秋]時[楚國][老萊子]事親至孝,年七十,常著五色斑斕衣,作嬰兒戲。上堂,故意仆地,以博父母一笑。後遂用“綵衣娛親”為孝養父母之典。○[三國][魏][曹植]《靈芝篇》:“[伯瑜]年七十,綵衣以娛親。”○[杜甫]《宗武生日》詩“熟精《文選》理,休覓彩衣輕”[清][仇兆鰲]注:“當精《文選》以紹家學,何必為綵衣娛親乎?”
綵衣戲舞,◆谓事亲至孝,膝下承欢。○元袁士元《瑞鹤仙·寿倚云楼公》词:“最堪歡,滿眼兒孫,綵衣戲舞。”■参见“綵衣娱親”。
綵衣(綵衣),◆1.五彩衣服。○[清][王士禛]《居易錄談》卷下:“忽有綵衣小兒自外入,頃刻至數百人,結束如一,階墀盡滿。”◆2.謂孝養父母。○[唐][黃滔]《<潁川陳先生集>序》:“早孤,事太夫人彌孝,熙熙愉愉,承顏侍膳,雖隆雲路之望,終確綵衣之戀。”○[宋][沈遘]《五言送徐同年諤出京》:“還家晝錦樂,拜壽綵衣榮。”○[明][何景明]《三山春宴圖歌》:“綵衣歸來奉翁母,願言壽比三山久。”○[清][馮桂芬]《顧蓉莊年丈七十雙壽序》:“君此行也,躬綵衣,捧瑤斝,象服繡葆,蹌躋一庭。”
綵燕(綵燕),◆古代立春日的一種應節飾物。○[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立春日悉翦綵為燕以戴之,帖‘宜春’二字。”○[唐][李遠]《立春日》詩:“釵斜穿綵燕,羅薄翦春蟲。”○[清][納蘭性德]《浣溪沙‧庚申除夜》詞:“竹葉樽空翻綵燕,九枝燈灺顫金蟲。”
綵物(綵物),◆泛指財物。○《後漢書‧段熲傳》:“﹝[竇太后]﹞敕中藏府調金錢綵物,增助軍費。拜[熲]破[羌]將軍。”○《新唐書‧崔玄暐傳》:“[武后]曰:‘卿向改職,乃聞令史設齋相慶,此欲肆其貪耳,卿為朕還舊官。’乃復拜天官侍郎,厚賜綵物。”
綵索(彩索),◆1.彩色絲繩。○[宋][曾季貍]《艇齋詩話》:“[歐公]在禁中作《端午帖子》云:‘綵索盤中結,楊梅粽裏紅。’”[宋][周密]《癸辛雜識別集上‧方回》:“鸚鵡籠開綵索寬,一宵飛去為誰歡。”◆2.指鞦韆索。○[唐][韓愈]《寒食直歸遇雨》詩:“不見紅毬上,那論綵索飛。”○[錢仲聯]集釋引[孫汝听]曰:“《古今藝術圖》曰:‘北方[山戎]寒食日用鞦韆為戲。’綵索即謂鞦韆戲也。”○[唐][裴說]《清明》詩:“畫毬輕蹴壺中地,綵索高飛掌上身。”○[明]徐同貞《寒食郊行》詩:“卻嫌輸與[東京]路,尚欠郊原綵索飛。”
綵絲繫虎(彩丝系虎),◆舊俗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婦女用綾綢製成小虎或粽子、葫蘆、櫻桃等形狀,以五彩絲線穿之,懸於釵頭,或使小兒帶之,以辟邪,稱“綵絲繫虎”。參閱[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綵絲系虎》。
綵絲(彩丝),◆1.彩色絲線。○[唐][白居易]《紅繡毯》詩:“綵絲茸茸香拂拂,練軟花虛不勝物。”○[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母曰:‘是必土偶為妖也。’授以綵絲,於來時陰繫其足。”◆2.舊俗以綵絲為端午日應節之物。據[漢][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繫臂,可辟邪崇,又名“長命縷”、“續命縷”。○[唐]代故事,宮中常於端午日以彩絲所結長命縷賜諸臣。○[唐][劉禹錫]《代謝端午日賜物表》:“中使[劉元弼]至,奉宣聖旨,慰勞臣及將佐、官吏、僧道。耆壽、百姓等,兼賜臣墨詔,并衣壹副、金花銀器參事、綵絲壹軸,大將衣肆副、綵絲伍軸。”
綵勝(綵勝),◆古代的一種飾物。立春日用五色紙或絹剪製成小旌旗、燕、蝶、金錢等形狀,簪於髻上,以示迎春。○[宋][高承]《事物紀原‧歲時風俗‧綵勝》載:“《歲時記》曰:‘人日剪綵為勝,起於[晉]代[賈充夫人]所作,取[黃母](即[西王母])戴勝之義也。’”詩文中常用為立春之事典。○[唐][陸龜蒙]《人日代客子》詩:“人日兼春日,長懷復短懷;遙知雙綵勝,併在一金釵。”○[宋][辛棄疾]《好事近‧席上和王道夫賦元夕立春》詞:“綵勝鬥華燈,平把東風吹卻。”○[清][鈕琇]《觚賸‧秋燈》:“製成綵勝出文鴛,剪就銀花迴舞燕。”
綵山(彩山),◆[宋]代元宵節放花燈,宮內燈彩堆疊成山形,稱為[綵山]。○《宣和遺事》前集:“自冬至日下手,架造鰲山,高一十六丈,闊三百六十五步,中間有兩條鰲柱,長二十四丈,兩下用金龍纏柱。每一箇龍口裏點一盞燈,謂之‘雙龍銜照’。中間有一箇牌,長三丈六尺,闊二丈四尺,金書八箇大字,寫道:‘[宣和]綵山,與民同樂。’”[宋][曾覿]《南柯子‧元夜書事》詞:“璧月窺紅粉,金蓮映綵山。”
綵旗,◆彩色的旗子。古用作仪仗。○明沈榜《宛署杂记·经费下》:“綵旗紅絹十四疋,執旗夫八十名。”
綵棚(綵棚),◆用彩紙、彩綢、松柏等裝飾的棚架。○[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駕幸寶津樓宴殿》:“門之兩壁,皆高設綵棚,許士庶觀賞。”○[清][李斗]《揚州畫舫錄‧草河錄上》:“道旁或搭綵棚,或陳水嬉。”
綵女(綵女),◆[漢]代宮女的一種。後泛稱宮女。○《後漢書‧宦者傳‧呂強》:“臣又聞後宮綵女數千餘人,衣食之費,日數百金。”○[唐][王翰]《蛾眉怨》詩:“宮中綵女夜無事,學鳳吹簫弄清越。”○[明][無名氏]《贈書記‧輕煙辨男》:“改妝祇思規避,那知為招綵女。”
綵鸞(綵鸞),◆即鸞鳥。傳說中的神鳥。○[唐][李商隱]《寓懷》詩:“綵鸞餐顥氣,威鳳入卿雲。”○[唐][唐彥謙]《無題》詩之十:“幾時重會鴛鴦侶,月下吹笙和綵鸞。”
綵樓(彩楼),◆1.用彩色綢帛結扎的棚架。一般用於祝賀節日盛典喜慶之事。○[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五:“[紹興]中,[秦熹]亦歸[金陵]焚黃……郡縣監司迎餞,數百里不絕。○[平江]當運河,結綵樓數丈,大合樂官妓舞于其上,縹緲若在雲間。”○[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酒樓》:“九橋門街市酒店,綵樓相對,繡旆相招,掩翳天日。”○[明][沈受先]《三元記‧招婿》:“你可分付直日匠人,搭起綵樓,請小姐上樓看迎狀元,你可將絲鞭遞與他。”◆2.特指七夕乞巧樓。○[南唐][李中]《七夕》詩:“星河耿耿正新秋,絲竹千家列綵樓。”
綵灰酒(彩灰酒),◆傳說中的酒名。○[唐][杜荀鶴]《松窗雜錄》:“[唐]進士[趙顏],於畫工處得一軟障,圖一婦人甚麗。○[顏]謂畫工曰:‘世無其人也。如可令生,余願納為妻。’畫工曰:‘余,神畫也。此亦有名,曰[真真]。呼其名百日,晝夜不歇。即必應之。應,則以百家綵灰酒灌之,必活。’”後遂用“綵灰酒”為返魂之典。亦省作“綵灰”。○[清][蔣韶華]《少年游‧真娘墓》詞:“綵灰何處喚[真真],一簇小桃墳。”
綵灰(彩灰),◆見“綵灰酒”。
綵花(彩花),◆彩絹製作的花。○[宋][高承]《事物紀原‧歲時風俗‧綵花》:“《實錄》曰:‘[晉惠帝]令宮人插五色通草花。’……[晉]《新野君傳》:‘家以翦花為業,染絹為芙蓉,捻蠟為菱藕,翦梅若生’……按此則是花朵起於[漢],翦綵起於[晉]矣。○《歲時記》則云:‘今新花,[謝靈運]所制,疑綵花也。’[唐中宗][景龍]中,立春日出翦綵花。又四年正月八日立春令侍臣迎春,內出綵花,人賜一枝。”
綵毫(綵毫),◆猶綵筆。○[唐][黃滔]《喜侯舍人蜀中新命》詩之一:“五色綵毫裁鳳詔,九重天子豁龍顏。”參見“綵筆”。
綵翰(綵翰),◆猶綵筆。○[唐][劉禹錫]《和浙西李大夫晚下北固山依本韻》:“葉動驚綵翰,波澄見赬首。”
綵服(綵服),◆1.彩色服色。亦借指穿彩服的官員。○[唐][杜甫]《和宋大少府暮春雨後同諸公及舍弟宴書齋》:“棣華晴雨好,綵服暮春宜。”○[仇兆鰲]注:“棣華比其弟,綵服兼諸公。”○[唐][杜甫]《和宋大少府暮春雨後同諸公及舍弟宴書齋》:“綵服,有職者之服。”○[明][劉基]《南陵崔氏思梅詩》:“昔來梅花下,綵服輝清尊。”◆2.猶彩衣。謂彩衣以娛親。○[唐][杜甫]《入奏行》:“繡衣春當霄漢立,綵服日向庭闈趨。”○[仇兆鰲]注:“[老萊子]綵服以娛親。”○[宋][司馬光]《送蘇屯田寀知單州》詩:“綵服當年戲,驪駒此日榮。”
綵鳳(綵鳳),◆鳳凰的美稱。○[南朝][齊][謝朓]《永明樂》詩之十:“綵鳳鳴朝陽,玄鶴舞清商。”○[唐][李商隱]《無題》詩:“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宋][葉適]《寄題駱子高解元蝸室》詩:“須知兩角怒蛙升,即是千尋綵鳳鳴。”
綵段(彩段),◆彩色綢緞。○[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娶婦》:“或不入意,即留一兩端綵段,與之壓驚,則此親不諧矣。”○[清][吳任臣]《十國春秋‧前蜀二‧高帝紀下》:“帝幸[龍華禪院],召僧[貫休]坐,賜茶藥綵段。”
綵吹(彩吹),◆謂彩衣人吹奏樂器。一說發聲吹奏。○《文選‧江淹<雜體詩‧效袁淑“從駕”>》:“羽衛藹流景,綵吹震沈淵。”○[張銑]注:“綵吹,綵衣人吹簫管,震動深淵也。”○[李善]注:“綵,發吹也。”
綵乘(彩乘),◆彩車。○[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寺塔記下》:“南北兩門額,上與[岐][薛]二王親送至寺,綵乘象輿,羽衛四合,街中餘香,數日不歇。”
綵帛(彩帛),◆彩色絲綢。○《後漢書‧梁冀傳》:“賞賜金錢、奴婢、綵帛、車馬、衣服、甲第,比[霍光]。”○[唐][馮贄]《雲仙雜記‧棠木印》:“[張寶],凡衣服綵帛,皆以所任官印之。”○[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雜賃》:“若囟事出殯,自上而下,囟肆各有體例。如方相、車轝、結絡、綵帛,皆有定價,不須勞力。”
綵幣(綵幣),◆彩禮。舊俗定婚時男方送給女方的束帛。○[清][王韜]《淞濱瑣話‧魏月波》:“臨婚禮儀簡陋,所許綵幣,無一踐者。”
綵筆生花(彩笔生花),◆猶夢筆生花。○[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夢筆頭生花》載,[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夢見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從此才情橫溢,文思豐富。後遂以此喻才思大進。○[元][湯式]《賞花時‧戲賀友人新娶》套曲:“翠袖分香行處有,綵筆生花夢境熟。”
綵筆(綵筆),◆《南史‧江淹傳》:“﹝[江淹]﹞又嘗宿於[冶亭],夢一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吾有筆在卿處多年,可以見還。’[淹]乃探懷中得五色筆一以授之。爾後為詩絕無美句,時人謂之才盡。”後遂以“綵筆”稱五色筆,比喻美妙文才。○[唐][杜甫]《秋興》詩之八:“綵筆昔曾干氣象,白頭吟望苦低垂。”○[宋][辛棄疾]《江神子‧和人韻》詞:“當年綵筆賦《蕪城》。憶平生,若為情?”[清][厲鶚]《東城雜記‧東皋隱者》:“詩句興來題綵筆,道心悟後付朱絃。”
班衣戲綵(班衣戏彩),◆相傳[老萊子]七十歲時穿彩衣作兒戲以娛親。後以“班衣戲綵”為老養父母的孝親典故。○[清][新廣東武生]《黃蕭養回頭》:“雖無兒,效[老萊],班衣戲綵。”
八綵(八綵),◆見“八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