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首席评论员 沈彬
新年伊始,1月17日召开的全国检察长(扩大)会议,对2022年检察工作谋篇布局。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直达基层的大会,会议采取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开至全国四级检察院。“小案”成了这次会议的关键词之一。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指出:司法案件大多发生在群众身边,用心用情办好,才能守住民心。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不是口号,必须体现在检察履职办案各环节,综合考虑法、理、情,切实办好每一具体案件,坚决杜绝程序了结、机械司法!
在张军检察长的讲话中,我们看到,用心用情办好“小案”,被上升到了“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的高度,这是检察系统的高度政治自觉、法治自觉,是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的具体表现,也客观反映着“小案”的不小,“小案”牵动亿万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检验司法人民性、公正性的试金石。
“小案”里面有民心,“小案”里面有政治。“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宗案件当中看到公平正义,从这个角度说,“小案”既关乎民生,也关乎党执政的政治基础。
重庆的超市营业员唐丽华(化名)为讨要9898元的加班费,奔波十年,历经一审、二审、再审,效果都不能让她满意,直至最高检出手,向最高法提出抗诉,为她讨回了这笔辛苦钱。唐丽华要的只是9898元的加班费,案件标的不大,但聚拢的是普通劳动者对于共和国法律的信心。
共和国的最高法律监督机关俯下身子,倾听一个基层劳动者的诉求,生动体现了司法的人民性,并非只有大奸巨宄、惊天大案才是最高检的业务范围,普通劳动者的权益一样受到最高检的关注。最高检用心用情办了这起“小案”,为无数普通劳动者点亮了信心之灯,呵护了这颗法治的种子,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为各级检察机关办“小案”做出了示范。
法律是严肃的,但严肃不等同于机械,严谨的法律程序之外,应该是司法官员为民解忧、实质性化解矛盾的炽热之心。
要看到现代法治高度专业化以及不尽完美的现实。一些案件因为超过诉讼时效,或者既有法律制度规定不够详细等技术原因,可能跌入了“死循环”中,很难在现有的程序中得到妥善解决,结果就是法律程序一直空转,一审、二审、申诉,当事人饱受讼累之苦,有的官司打到耄耋之年,还是没有解决实质性问题,反而把矛盾越埋越深。
2017年,浙江台州村民倪某所在村因统一农房改造,被分配安置了一块地,但是,安置地块被文保部门认定为章安古郡遗址。村民眼看无法建房,顿时傻了眼,之后打起了复杂的政府信息公开的行政诉讼。一审、二审、申诉走了一个遍,文保部门没有错,村民却很冤。
检察机关在依法做出不支持监督申请决定后,却没有将程序“一挂了之”,而是主动作为,多次远赴当地调查取证,为推动该案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检察机关举行跨地区跨部门公开听证,“尽早落实安置建房”的诉求得到了回应,千年文物保住了,老倪也有房子住了。经年累月的信访问题,因为检察机关主动服务、用心用情办“小案”而得到妥善解决。
检察系统有一句名言:“我们办的其实不是案子,而是当事人的人生”。办案子相对简单,难的是实质性化解矛盾,做到案结事了、息访罢诉,从程序正义迈向实质正义。
对此,这次最高检明确提出“坚决杜绝程序了结、机械司法”。少一些程序“空转”、案件“旅行”,多一些担当负责、实质性化解,老百姓就能感受到检察机关的司法为民的担当。此前,最高检部署开展“加强行政检察监督 促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专项活动,解决了一批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用心用情办好身边“小案”,还体现在法、理、情的融合上,与案件当事人的真切共情,对法律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统一。
广西的梁某在出差返程中突发疾病,送医后靠呼吸机维持呼吸和心跳,十多天救治无果后,妻子忍痛放弃了治疗,却因为超过了“在工作岗位上病发,并且48小时内死亡”的法定时间线,而没有被认定为工伤。社保部门形式上“恪守”了法律,但是社会效果如何?这真是立法初衷吗?
当地检察机关主动介入此案,认为应从彰显立法对劳动者的充分保护,从梁某当时无法自主呼吸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天理、国法、人情融为一体,通过依法抗诉对法院生效裁判进行监督,最终梁某得到工伤赔偿,家属也获得了一份应有的保障,更感受到了检察机关的司法温暖。
“小案”一头连着民心,一头连着国家。“小案”的背后是大民生,无数的“小案”构成了中国的法治愿景,身边“小案”就是群众感受社会主义法治水平的温度计、晴雨表。老实巴交的打工人能不能讨回辛苦钱?跌落法律“接缝”里的当事人,能不能解决问题,避免讼累?
“小案”关乎民心,“小案”关乎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办好身边“小案”,才能守住民心。能动检察,为民司法,止于至善,大有可为。
责任编辑:沈关哲 图片编辑:乐浴峰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