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高价收购微信号_长期高价回收微信号

24小时在线收购微信

包含依夏!微信号在线收购秒结的词条

频道:24小时在线收购微信 日期: 浏览:23

本文原刊于《西藏研究》2012年第2期

感谢齐德舜老师赐稿!

引用时请注明出处。

[摘要]阿里骨,董毡养子,北宋时期河湟吐蕃政权第三任赞普。阿里骨作为非唃厮啰家族的人物继承唃厮啰政权的“赞普”之位并长期执政,一方面证明证明阿里骨超常的个人能力,另一方面这一致命缺陷让阿里骨统治的唃厮啰政权走向衰落,他的统治也成为青唐吐蕃政权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本文以《宋史·阿里骨传》为大纲,以笺证的传统体裁,综合运用各种史料对阿里骨的一生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宋史·阿里骨传》 唃厮啰政权 阿里骨 笺证

作者简介:齐德舜,民族学博士,河南大学民族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史。

阿里骨(1040—1096),北宋青唐吐蕃政权的第三任赞普,元丰六年(1083年)继位。阿里骨出生于于阗国(今新疆和田),小时随其母掌牟瞎逋到青唐,被董毡收为养子。董毡在世之时,阿里骨随董毡南征北战,成为唃厮啰政权的一名得力战将。董毡晚年之时,唃厮啰政权的军政大权落入阿里骨手中。董毡去世之后,阿里骨继立为青唐吐蕃政权的赞普。由于阿里骨并非唃厮啰家族后裔,他的继立引发了青唐吐蕃政权一系列内外矛盾,最终使青唐吐蕃政权走向衰落,阿里骨时期成为青唐吐蕃政权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宋史·阿里骨传》对阿里骨的一生记载过于简略,并不足以使人完整了解其一生。本文力求以《宋史·阿里骨传》为大纲,采用笺证的传统体裁,通过疏理编排其他零星史料的记载完整展现阿里骨的一生。现笺证如下:

阿里骨,本于阗人。

阿里骨,在有的文献中被译为阿令骨、鄂特凌古等,出生于康定元年(1040年)。[①]阿里骨并非土生土长的吐蕃人,而是出生于于阗(今新疆和田)。

少从其母给事董毡,故养为子。

阿里骨年少时,随其母掌牟瞎逋来到青唐城。阿里骨母“尝给事毡,故养阿里骨为子,及长为都督首领”[[1]]。阿里骨长大成人之后,经常跟随董毡出征西夏和降服不肯归附的蕃部,屡建战功,成为董毡的得力助手。北宋政府于熙宁十年第一次(1077年)册封阿里骨,“以西蕃邈川首领董毡都首领青宜结鬼章为廓州刺史,阿令骨为崧州刺史”[[2]]。

元丰兰州之战最有功,自肃州团练使进防御使。

元丰四年(1081年),西夏政权内部发生内乱。以种谔为首的一些边将认为应该趁此时机一举解决西夏问题,“宜兴师问罪,此千载一时之会”[[3]]。宋神宗采纳了种谔等人的建议,决定分五路大兵[②]进攻西夏。《宋史·吐蕃传》所提到的兰州之战就是这次军事的行动的一部分。

北宋在五路进军西夏的同时,亦诏谕青唐的董毡,要其出兵配合,“董戬出兵,俟得蕃中要约时日,斟酌机会调发,随处驻扎”[[4]]。为敦促董毡出兵,北宋政府派苗履出使青唐城,苗履最终不辱使命,“入西蕃抚谕使苗履等奏,已期约董戬点集六部族兵马十三万,取八月半分三路与官军会,下泾原、环庆、鄜延路经略司并王中正照会。”[[5]]董毡派出配合北宋作战的将领即是阿里骨。由于北宋与董毡的联合引起了西夏的不安,西夏遂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首先进攻青唐政权控制的斫龙城附近的西罗谷(今兰州市西北),阿里骨“率兵击之,斩三百级,降百二十三人”[[6]]。

北宋在东线的战事并不是很顺利,遂决定开辟西线战场以减缓东线的军事压力。七八月份,北宋一再派人催促董毡确定出兵日期,并要求阿里骨派人到宋军参与指挥,“熙河路已列定兵马,必须照应董戬,所约师期出界,蕃中出兵与否,无可为据。宜令经略司选使臣一二人入蕃军照验,仍约鄂特凌古首领一二人来与官军同出,庶彼此分明,不误大事”[[7]]。董毡在北宋政府的一再要求之下,决定再次出兵,“董毡遣首领洛施军笃乔阿公及亲兵首领抹征尊等,以七月十六日部三万人赴党龙耳江、篯南及陇朱、珂诺等处击夏国”[[8]]。由于董毡的有力配合,宋将李宪率部顺利攻取兰州。北宋政府在战后决定对董毡及其部下进行封赏,“西蕃邈川首领、西平军节度押蕃落等使董毡封武威郡王,赐金束带一,银器二千两,色绢三千,岁赐增大彩五百匹,角茶五百斤。阿令骨为肃州团练使,鬼章甘州团练使,心牟钦毡伊州刺史,各赐金束带一、银器二百两,彩绢三百。”[[9]]

北宋政府对青唐政权首领大规模封赏之后,又特意表彰了阿里骨,“肃州团练使阿里骨闻在羌中居鬼章之右,兰州之战又能竭力督励诸酋坚约不回,可除本州防御使。”[[10]]

包含依夏!微信号在线收购秒结的词条

董毡病革,召诸酋领至青唐,谓曰:“吾一子已死,惟阿里骨母尝事我,我视之如子。今将以种落付之,何如?”诸酋听命。

董毡晚年之时,唃厮啰政权在军事方面主要有两大人物,一为鬼章,一为阿里骨。早期的鬼章由于直接指挥了踏白城之役,保住了董毡所领导的唃厮啰政权,地位可能更高一些。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由于鬼章长期率部在熙河一带作战,远离唃厮啰政权的政治中心,唃厮啰政权的大权逐渐落在了阿里骨的手中。到元丰五年(1082年)董毡去世前,阿里骨在唃厮啰政权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鬼章,成为唃厮啰政权的二号人物。

但是,作为一个十分重视种姓的政权,阿里骨作为非唃厮啰家族的人而掌握政权,自然让许多人产生猜疑,阿里骨继立也就有了多种版本的记载。

一种观点认为董毡临终委政于阿里骨,阿里骨继立符合董毡临终意愿。持此观点的除《宋史·吐蕃传》之外还有《宋大诏令集》等几种文献,“昨得卿父董毡文字,称身有重患,且死,蕃家国土事,已教男阿里骨管勾。”[[11]]

第二种观点认为阿里骨篡夺政权,是趁董毡去世之时勾结董毡之妻乔氏夺取了青唐政权,这也是时人及大部分史学家的观点: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四十,元丰六年十月庚子:

及董戬死,鄂特凌古与乔氏匿丧,出令如它日,悉召诸族首领至青唐城,矫董戬之命曰:“吾一子已死,惟鄂特凌古母尝事我,今当以种落付鄂特凌古。”仍厚赂大酋果庄、温锡沁等,于是诸族首领共立鄂特凌古为董戬嗣,鄂特凌古并取奇鼎二妻为己妻,以母事董戬妻契丹公主,其贡朝廷犹如董戬在日,未遽以丧告。

李复:《潏水集》,卷三,《上章丞相书》:

缘辖沁(此处的辖沁应为阿里骨)本娄齐勒部族,董戬取其母,收面嬖之。辖沁随母入董戬家。董戬久病不能出入,与诸首领不相见,凡措置国事,传递语言,皆命辖沁与之。久而辖沁擅权,因董戬死,果庄助而立之,非诚使之立也,姑立有待而篡尔。

张舜民:《画墁集》补遗卷三,《游公墓志铭》:

先是,青唐酋长来告主帅,曰董毡死,阿里骨秘不发丧,诈以为嗣,当立,请封于朝廷。已而复杀董毡妻心牟氏,囚温溪心部族首领,国人怨之。

苏轼:《因鬼章论西羌夏人事宜札子》:

夫阿里骨,董毡之贼臣也,挟制契丹公主以弑其君之二妻。董毡死,匿丧不发。逾年众定,乃诈称嗣子,伪书鬼章、温溪心等名,以请于朝。

第三种观点则将阿里骨的继立讲得更加血腥,是阿里骨弑董毡而夺权。

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卷二一,《哲宗朝议弃西夏地界》:

西蕃董毡老而无子,赵纯忠其族子也。先帝常遣苗履多持金币以纯忠见之,是时圣意盖有在矣,事既不遂,而董毡遂为阿里骨所杀。

从董毡晚年青唐吐蕃政权内部的派系争斗来看,阿里骨继立决非是平静的,决不可能如《宋史·吐蕃传》记载得风平浪静,相反,这里面肯定蕴含着一场腥风血雨。阿里骨掌握着青唐吐蕃政权的军政大权,但是他并不具备唃厮啰家族血统,这是他致命的缺点。要想在董毡去世之后继续掌权,阿里骨采取了几项措施:一是争取到董毡妻乔氏、鬼章等地方实力派的支持;二是设计杀害董毡子蔺逋叱,从而剪除了自己夺权继立的最大的一块绊脚石;其三就是在董毡死后“匿丧不发”,出令如董毡在日,造成既成事实以等时局之稳定。这也是董毡去世两年仍有文献记载其活动的最主要的原因。对这一点,长期在熙河地区与唃厮啰政权打交道的游师雄了解得非常清楚,在李焘所引其墓志铭中有这样的记载:“先是青唐酋长来告主帅,曰董戬死,鄂特凌古秘不发丧,国人怨之。”[[12]]游师雄长期与青唐吐蕃政权打交道,这段记载足以证明阿里骨夺权继立的事实。

既嗣事,遣使修贡。

阿里骨继立之后,对内加强与地方实力派的联合,对外匿丧不发,继续以董毡的命令发号使令,“厚赂大酋果庄、温锡沁等,于是诸族首领共立鄂特凌古为董戬嗣,鄂特凌古并取奇鼎二妻为己妻,以母事董戬妻契丹公主,其贡朝廷如董戬在日,未遽以丧告。”[[13]]

在对外关系上,阿里骨继续坚持青唐政权一贯的“联宋抗夏”的基本国策,维持政权的稳定。元丰六年(1083年)十月董毡去世,十二月,阿里骨即遣使者赴宋朝表达自己的忠心,“得录奏董戬、鄂特凌古蕃字,观其情辞忠智兼尽,顾中国食禄士大夫存心公家者不过如此,绎再三,嘉美无已”[[14]]。同年十二月,阿里骨又以董毡的名义到北宋进奉,阿里骨进奉首领与北宋皇帝的一番对话表明了阿里骨上任之初在宋夏之间的立场,“上又顾董戬首领曰:‘自归属本朝后,常与夏国通和乎?’对曰:‘昨夏国屡来告,若归我,即官爵恩好如所欲。臣等拒之曰:自属圣朝,荷国厚恩,义不负也。’上曰:‘尝与夏国战否?’对曰:‘西人寇边,曾率众出战,夺得其城堡及获首级甚多。’上曰:‘归报董戬,令尽心守圉。’”[[15]]其实此时,董毡已经去世,这段对话可以看出阿里骨奉行的仍然是“联宋抗夏”的政策。

元祐元年以起复冠军大将军、检校司空为河西军节度使,封宁塞郡公。

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北宋确切得知道董毡去世的消息,只是对由谁继立尚不得而知,“缘董戬世受朝廷爵命,其存亡理须当知,未审经略制置司曾与不曾承准本蕃遣人传报,及伺问得即今继立者为谁,疾速以闻。”[[16]]当得知由阿里骨继立之后,北宋上下展开了激烈地争论。有人建议应该举兵征讨,“若中国以兵问罪于境上,当煞阿里骨以献,愿立董毡之后以安国人。”对继立的人选,则认为非赵醇忠不可,“若遣赵醇忠于青唐城,依府州折氏世受封爵,则西方可保百年无变矣。”[[17]]但是,此时阿里骨已经完全掌握了青唐政权,如再行废立难度很大,北宋政府对阿里骨的继任只能采取默认的态度,对来投奔的温溪沁仅仅是“善加抚慰而已,亦以夷狄攻夷之道也。边臣老将叹服睿算,于是终元手(丰)置而不论。”[[18]]

元祐元年(1086年)二月,阿里骨正式向宋朝秉报董毡去世的消息。宋朝政府马上派赵济去青唐城察看“自阿里骨管事后,蕃情有无不顺事迹,其自来在董毡左右亲信任事之人及内外主兵酋首有无信服阿里骨指挥?”[[19]]赵济返回后,具奏其所见事实,“亲见阿里骨坐董毡厅,从来应事董毡之人尽事阿里骨,兼问得首领、蕃部等各服从。”[[20]]其实,经过两年的经营,阿里骨已经完全控制了青唐政权,宋朝不得不承认这一既成事实。因此,哲宗正式承认阿里骨的地位,封阿里骨为“冠军大将军、右金吾卫大将军、员外置同正员、检校司空、使持节凉州诸军事、凉州刺史、充河西军、凉州管内观察处置押蕃落等使、西蕃邈川首领、封宁塞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食实封一百户。”[[21]]

里骨颇峻刑杀,其下不遑宁。

董毡去世,阿里骨继位的消息传出之后,阿里骨无法继续以董毡的名义发号施令,他继立的合法性受到挑战,“阿里骨自承袭以来,元非种姓,部族不服。”[[22]]为维护自己的统治,阿里骨血腥镇压反抗他的部族,把自己重点打击的对象对准威胁最大的唃厮啰家族后裔。董毡之子蔺逋比早已被其所杀,溪巴温则被迫远走他乡,残酷的镇压使得阿里骨统治之下的吐蕃部族人人自危,对阿里骨颇多怨言。

诏饬以推广恩信,副朝廷所以封立、前人所以付与之意。

北宋政府对阿里骨提出了善意的批评,“今闻卿自管勾以来,颇峻刑杀,部族之众,谅不遑宁,虽出传闻,未忘忧想。卿宜以继承为重,以仁厚为先,无恃宠荣,务安种落,副朝廷所以封立之意,思前人所以付与之心。”[[23]]遗憾的是阿里骨对北宋政府的善意批评并没有放在心上,从而使得唃厮啰政权迅速走向衰败。

二年,遂逼鬼章使率众据洮州。

阿里骨虽然篡夺了唃厮啰政权的统治权,但是唃厮啰家族的势力犹存,并且在河湟地区还很有影响力。木征弟兄降宋后,一直居住在熙、河、兰、会一带,各自有一定的实力,其中“吴叱岷州,巴毡角洮州,董谷河州。”[[24]]结吴延征投降之后,宋朝以“结吴延征为礼宾副使,充镇洮军洮河西一带蕃部钤辖。”[[25]]木征弟兄及其后人均对阿里骨篡夺政权心怀不满。

元丰六年(1083年),宋朝廷任命在洮州有一定实力的巴毡角即“左骐骥使赵醇忠为皇城使荣州刺史”[[26]]。董毡去世之后,北宋政府曾有让赵醇忠继承的意向,“西蕃董毡老而无子,赵纯忠其族子也。先帝常遣苗履多持金币以纯忠见之,是时圣意盖有在矣,事既不遂,而董毡遂为阿里骨所杀。骨本董毡家奴,董毡之臣如鬼章,温溪心等皆有不服之志,此实一时机会也。是时,朝廷若因机投隙,遣将出兵权纳纯忠,则不世之功庶几可立。”[[27]]阿里骨本人担心巴毡角威胁自己的统治,首先把进攻的矛头指向巴毡角所占据的洮州。元祐二年(1087年),阿里骨与西夏达成协议,约定“以熙、河、岷三州还西蕃,兰州定西城还夏国”,同时暗中联合洮州境内的属户作为内应,于四月大举进攻巴毡角。巴毡角显然对次进攻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结果大败,阿里骨“掳赵醇忠及杀属户大首领经斡穆等数千人,驻兵常家山,分筑洮州为两城以居。”[[28]]这样,巴毡角就被阿里骨所控制,其后再不见于史籍。

羌结药密者使所部怯陵来告,里骨执怯陵,结药密惧,携妻子南归。

从进攻洮州开始,阿里骨改变了唃厮啰政权一贯坚持的联宋抗夏的政策,转为依夏抗宋。青唐吐蕃部族并非均赞同阿里骨这一政策,结药密便是一例,结药密在青唐吐蕃政权中很有实力,“结药位次温溪心,统众五千”,由于对阿里骨占领洮州的行动不满,结药遂“遣蕃部怯陵出汉报鬼章筑洮州城事,为阿里骨所得,虑谋泄,领妻子归顺。”[[29]]北宋政府遂下诏以结药密为三班奉职。可以看出,阿里骨所推行的依夏抗宋的政策在内部有很多部族首领是反对的,这也就给这一政策的最终失败埋下了伏笔。

鬼章又使其子结瓦龊入寇,心牟钦毡、温溪心不肯从,诏以二人为团练使。

元祐二年(1087年),阿里骨派鬼章占据洮州之后,又派鬼章之子结瓦龊率军进军洮东地区,“洮东沿边安抚司言:‘果庄男结兀龊遣人马入寇’”[[30]]。这次阿里骨几乎是以倾国兵力并联合西夏军队向洮州、河州地区发动进攻,“引兵骑七万围河州南川寨,焚庐舍二万五千区,发窖粟三万斛,胁从杓、羊家二族六千余口,并导夏人数万众攻定西城,败官军,杀都监吴猛而去”[[31]]。

阿里骨的这次军事行动同样遭到了一些部族的反对,心牟钦毡和温溪心就是这些反对部族的代表,“温锡沁并乌戬新雅克等以次首领部落,皆有向汉之意”[[32]],这些部族首领均没有派兵参加阿里骨的这次军事行动,使得阿里骨的军事实力大打折扣。北宋政府对这些没有参加对宋作战的部族进行了表彰,“以西蕃首领伊州刺史心牟钦毡为银州团练使,温锡沁为瓜州团练使,各增月给茶,彩及赐银、绢有差,以不从鬼章犯边及密报机事故也。”[[33]]

八月,鬼章就擒,槛送京师;寻赦之,授陪戎校尉,遣居秦州,听招其子以自赎。

西夏和唃厮啰政权联合进攻北宋,熙河告急。宋哲宗派名将游师雄率军出熙河,解洮州、河州之围。游师雄到达熙河地区之时,西夏兵锋已指向通远军,鬼章则围河州,战局对北宋十分不利。游师雄决定兵分两路,“姚兕洮西,领武胜正兵,合河州熟户,……种谊洮东,以岷蕃包顺为前锋。”[[34]]北宋这两路大军于八月十五日正式出师后势如破竹,“十六日兕破伦布宗,百里间焚荡无孑遗,斩首千余级。十七日破嘉木卓城,杀伤相当,日哺,焚其飞桥,移时,羌十余万奄至,旌旂镫仗亘数十里,至桥不得渡,望风而溃。十八日晚,谊至洮州,壁青藏峡。会夜大雨,及旦,重雾晦冥,谊引兵围城。部分甫毕,雾忽开,羌望见官军,以为从天而下,亟乘城拒守,汉兵四面攻之,其版筑犹未毕也,士皆鏖斗,呼声动天地,一鼓破之,擒果庄及其大首领九人,斩馘数千,获牛羊、器甲数万计,城中万余人为官军所蹙,入洮水而死者几半。”[[35]]游师雄仅仅出兵四天,就生擒鬼章,收复洮州,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鬼章被生擒,一方面是游师雄用兵有方,断洮河“飞桥”,使鬼章没有后路,完全陷于孤军作战的境地,孤立无援。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阿里骨依夏抗宋政策的不得人心,配合北宋军队作战的有相当一部分是吐蕃兵,如包顺、河州熟户等。

鬼章被擒之后,被槛送京师问罪。北宋上下对生擒鬼章这一战绩非常满意,现存于甘肃岷县广福寺的《平洮州诗碑》,铭刻着喻陟、游师雄、王纯臣、刘禹卿等人为庆贺鬼章被鬼章被擒而作的诗文。其中主将游师雄的诗文为:

王师一举捷于雷,顷刻俄闻破敌回。

且喜将门还出将,槛车生致鬼章来。

此外,当时的文学大家如苏轼、晁咏之等人,也有以擒鬼章为题材的论文,“擒鬼章之功,盖多得一时名臣文士歌咏,因大流播”[[36]]。

在如何处置鬼章的问题上,北宋上下争论激烈,各执己见。以苏辙为代表的一方认为应该放还鬼章,苏辙细数了诛鬼章和放鬼章的利弊,“鬼章若死,则其子必复仇,必与阿里骨合而北交夏人,此胡越同舟遇风之势,其交必坚。而温谿心界于阿里骨、夏人之间,地狭力弱,势必见并,而吾不能救,使二盗合,三面以窥熙河,其患未可一二数也。如臣计,诏边臣与鬼章约,若能使部族讨阿里骨而纳赵纯忠,当放汝生还,质之天地以示信,鬼章从,则少富贵之,使招其信臣而喻至意焉。鬼章有生还之望,不求死计,其众必从,以彼之众与温谿心合讨阿里骨,其势必克,既克而纳赵纯忠,虽还鬼章,可以无患,此必然之势也”[[37]]。主张放还鬼章的除苏辙之外,还有朝谏司王觌,他也认为“老羌虽被擒,其子统众如故,畺土种落未减于前,安可遽戮以贾怨。宜处之洮、岷、秦、雍间,以示含容好生之德,离其石交而坏其死党。”[[38]]

范纯仁则坚持认为应该诛杀鬼章,他举出应该诛杀鬼章的九条理由并建议朝廷立即诛杀鬼章[[39]],坚持认为“留之无益,极主诛之”[[40]]。

元祐二年(1087年)十一月,北宋朝廷最后决定不杀鬼章,“以果庄入献于崇改殿,诘犯边之状及谕以罪,当诛死,听招其子及部属归附以自赎。”[[41]]赦免鬼章的罪状之后,为使鬼章能够听命于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北宋政府还对鬼章进行封赏, “授以陪戎校尉,月支食粮钱三十缗,春冬衣绢十匹,冬绵三十两,马一匹,给刍菽,令开封推判官一员提举其后,遂遣秦州居住。”[[42]]

明年,里骨奉表谢罪。

鬼章被生擒,青唐吐蕃政权的十几万大军全军覆没,阿里骨领导的青唐吐蕃政权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外部军事行动的失败加剧了青唐吐蕃政权的内部矛盾,诸多部族纷纷脱离阿里骨而内附,如元祐二年(1087年)十二月,“西蕃齐暖城首领乌戬新雅克父母妻子内附”[[43]]。乌戬新雅克这次内附共计一万余人,北宋政府把这些人安置在河州南部,并授乌戬新雅克为供备库使。同年十二月,兀征声延又率部归附,“西蕃首领篯南城首领兀征声延举其家内附”[[44]]。

元祐三年(1088年)正月,阿里骨不得不放弃依宋抗夏的政策,向北宋求和,“是月,阿里骨奉表谢罪,诏讷之,止熙河出兵”[[45]]。四月,阿里骨正式派人入贡。

诏熙河无复出兵,许贡奉如故,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太保。

阿里骨求和之后,北宋政府决定熙河罢兵息战。宋哲宗对阿里骨进行了委婉的批评和规劝,“尔既知悔,朕复何求,已指挥熙河路,更不出兵,及余已招纳到部族外,住罢招纳,依旧许般次往来买卖及上京进奉。尔宜约束种类,共保边陲,期宠禄于有终,知大恩之难再,物使来疑,复为虚言,故兹诏示,想宜知悉。”[[46]]

八月,阿里骨又一次派人入贡。十月,宋哲宗对阿里骨进行册封,“特授金紫光禄大夫,依前检校太保、使持节凉州诸军事、凉州刺史、河西军节度、凉州管内观察处置押蕃落等使、仍旧西蕃邈川首领、加食邑一千户、食实封三百户、勋封如故。”[[47]]

其廓州主鲁尊欲焚拆河桥归汉,熙州以闻。

元祐四年(1089年),阿里骨部族鲁尊派遣埒克章到熙州刘舜卿处,称鲁尊欲脱离阿里骨归附宋朝。鲁尊归附,对北宋来说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刘舜卿认为此事关系重大,遂上书朝廷,申明难以处理此事的原因,“受之,则鄂特凌古今已通贡,我有纳叛之名;不受,则河南诸羌怨汉拒己。”[[48]]

哲宗以里骨既通贡,不可有纳叛之名,欲弗纳,又封其妻溪尊勇丹为安化郡君,子邦彪篯为鄯州防御使,弟南纳支为西州刺史。

针对鲁尊欲归附这种情况,北宋政府采取了比较稳妥的做法,力求维护刚刚与阿里骨恢复的良好的局面,“诏舜卿,如他日鲁尊果欲避祸投汉,即差人抚谕,为阿里骨已通贡,难以收留当谕阿里骨不得分害,如此,则阿里骨无由归曲于汉,又不致峻阻河南诸羌归附之情。”[[49]]

元祐四年(1089年)七月,北宋政府对阿里骨妻子、儿子、兄弟和鬼章之子等人进行封赏,“阿里骨妻溪尊勇丹已封安化郡君,男溪邦彪篯、弟苏南纳支并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了祭酒兼监察御史武骑尉,充本族都军主。鬼章男结兀捉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镇州刺史,月给茶、彩有差。”[[50]]元祐六年(1091年),北宋政府又册封阿里骨子溪邦彪篯为化外庭州团练使[[51]]。

鬼章死,诏焚付其骨。

元祐五年(1090年),北宋政府将鬼章安置于秦州,“遣陪戎校尉鬼章于秦州居住”[[52]]。元祐六年(1091年),阿里骨派人送“蕃字”书信给熙河兰岷路经略使范育,称“果庄年老,若在者,乞遣回,已死即付骸骨。”[[53]]大概就是在这一年,鬼章去世,北宋政府即“令西京焚鬼章尸,收骸骨付进奉人,其鞍马钱物等并给还。”[[54]]

绍圣元年,以师子来献。帝虑非其土性,厚赐而还之。

《宋史·阿里骨传》这一条史料在其它文献中并没有发现相似地记载。事实上,从元祐三年(1088年)开始,阿里骨与北宋政府之间再没有发生大的战事。但是,在阿里骨所统治的唃厮啰政权内部,矛盾并没有消除。基于“阿里骨元非种姓,部族颇怀不服”[[55]]这一最主要的原因,阿里骨统治的唃厮啰政权内部反抗持续不断。原来归附于唃厮啰政权的一些部族皆纷纷离去,或投宋,或奔夏,或自立,逐渐脱离阿里骨。元祐七年(1092年)“西蕃洗纳等族背阿里骨奔夏国、回纥两界,往来谋取董毡侄溪巴温儿董菊为主。又兰州沿边安抚司探到董毡侄瞎养兀儿自西海率吐蕃、回纥人马去青唐一、二百里驻兵,有洗纳、心牟、陇逋三族归之,阿里骨遣弟扶麻、侄结叱兀等率兵追捕,为瞎养兀儿所败。又闻瞎养兀儿及洗纳、心牟、陇逋族召之,欲以继董毡。”[[56]]

包含依夏!微信号在线收购秒结的词条

面对统治之下的这些反抗,阿里骨一方面推行残酷的统治,另一方面则寄望于佛教这一精神武器,为修造佛寺从而劳民伤财,“修寺造塔,科配国中出金,国人大怨。”[[57]]阿里骨的统治使得“部族之众,谅不遑宁。”[[58]]再一方面就是力求获得北宋政府的大力支持,元祐八年(1093年),阿里骨与北宋政府相约“汉蕃子孙不相侵犯……永不犯汉”[[59]],《宋史·阿里骨传》的这一条史料可能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出现的。

三年,卒,年五十七。瞎征嗣。

绍圣三年(1096年)九月,阿里骨去世,终年57岁,在位13年。宋朝得悉阿里骨去世的消息之后,“诏赐西蕃阿里骨孝赠绢五百匹,羊百口,酒五十瓶,其羊、酒并以绢充,仍修写蕃字,差贯熟使臣一名管押入蕃”[[60]]。阿里骨去世之后,其子瞎征,即邦彪篯,承继为青唐吐蕃政权的第四任赞普。

[①] 关于阿里骨的出生时间,《宋史·吐蕃传》没有记载。但是综合《宋史·吐蕃传》和其它各种文献,阿里骨去世时间均为绍圣三年(1095年),时年五十七岁,由此可以推断阿里骨出生时间康定元年(1040年)。

[②] 这五路大军分别为:阉人李宪总其兵,出熙河路;王中正出河东路;种谔出鄜延路;高遵裕出环庆路,刘昌祚出泾原路。

[1][2][8][9][10][14][19][20][22][25][29][30][33][44][49][50][52][54][55][56][60]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57:7832、7824、7826、7826、7826、7827、7827、7828、7830、7822、7828、7828、7828、7828、7829、7829、7829、7830、7830、7830、7833.

[3][24][27][34][37][42](宋) 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M].卷15、16、21、21、21、21.适园丛书本.

[4][5][7][12][13][15][16][26][28][31][32][35][39][40][41][43][48][51][53][59](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2:7592、7608、7624、9779、8192、8208、8307、8054、9743、9743、9781、9841、98991、9892、9898、9905、10300、10912、11015、114177.

[6](清)吴广成.西夏书事[M].民国四年文奎堂影印本.

[11][21][23][46][47][58] (宋)佚名.宋大诏令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7] (宋)张舜民.画墁集·游公墓志铭[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8] (宋)王鞏.甲申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4影印本.

[36] (宋)蔡绦.铁围山丛谈[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8] (宋)脱脱等.宋史[Z].北京:中华书局,1977:10943

[45] (宋)李植.皇宋十朝纲要[M].赵铁寒主编.宋史资料萃编.第1辑.台北: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

[57] (宋)李复.潏水集·上章丞相书[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编辑】鲁畅

宋史研究资讯

欢迎订阅『宋史研究资讯』

微信号:songshiyanjiu

信箱:txq162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