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同事讨论移动应用的用户增长,我一直认为移动应用能够形成快速裂变一定要有一个“原罪”阶段。当然这种原罪不一定是负面,可能需要脱离开产品本身,去迎合或者激发人性的某个关联点,这是一种灰度原则,带来用户量几何增长或高粘性的同时又不伤害产品根基。
比如微信曾经突然宣布取消漂流瓶功能,那个时候大家才恍然大悟,漂流瓶其实是在打陌生人社交的擦边球,甚至容忍淫秽与淫秽共生;再比如微信支付之所以能够完成迅速普及,并不是靠支付体验本身的吸引力,我们都知道靠的是抢红包,在一个免费社交App里实现绑卡这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啊,但它做到了,今天微信支付成为了线上支付,而且很多App都接入了微信支付的能力。曾一度有玩笑说:我们现在路边看到一块钱都不一定停下来捡,但抢到两分钱红包都会特别开心。不得不说抢红包的设计真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啊。
再比如今日头条在初期为了收割用户时间,大量推送花边新闻历史轶事甚至一些脑残流量稿,因为有大量用户喜欢看喜欢频繁点击,这是群体大数据的结果。我也因此一度不屑于看今日头条。但今天我发现,今日头条在逐渐回归到了机构媒体的属性,至少我看到越来越多的是真新闻而不是旧闻轶事或,又或者至少说明对我的大数据匹配更准确了。但像UC浏览器等的信息流可能今天还在致力于持续获客,因此我看到的首页新闻推荐都是如下这样。
再就是音视频平台初始阶段的黄色擦边球,我一度认为直播的生命力可能就依赖于黄播了。
还有典型的滴滴顺风车,初期的广告创意基本都是充满性暗示的暧昧广告。
当然也有原罪阶段把自己玩死的,比如快播。所以,原罪灰度需谨慎,玩死自己空余恨。
有时候替用户选择比让用户选择更有必要,是有权选择关闭还是打开也是个技巧最后,我特别想说的是华为云空间,明明非常好用的功能,发现我身边很有些华为用户并没有启用。有的朋友说没觉得有需要啊,其实我们回忆一下曾经开通微信支付的时候真的是觉得将来需要用它来完成购物支付吗?如果从产品的角度,只是被动地希望用户自己去发现好用,那这种自然增长方式的效率一定非常低。
有的朋友说存储到云端会不会不安全?其实我们再回忆一下,我们的微信聊天记录、发送的图片视频、好友信息都在云端,我们真的担心过会不会不安全吗?所以最重要的不是解释安全,而是给用户一个新事物的时候让他快速形成使用习惯或依赖。
苹果的iCloud一度也很流氓,使用苹果手机必须注册iCloud帐号,大概在iPhone4那个时代,注册使用的同时默认打开iCloud云存储云同步功能,给消费者提供关闭的权利,而不是提供第一次打开的权利。这就是系统级地替消费者选择,大多数消费者在发现好用并形成习惯和依赖之后,并没有啥闲工夫考虑什么安不安全的问题。
苹果利用的是什么?对品牌认同而带来的盲目信任甚至崇拜(认为我就傻瓜式地接受苹果的安排我就说Apple Style),以及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