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是农历的腊月二十六,距离除夕还有三天时间。刚刚降过的一场小雪,让市派驻村帮扶工作队长、金乡县鱼山街道李桥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张本印喜出望外,当天上午,他先是跑到集体经济蔬菜大棚里看看温湿度,然后又跑到村里鱼塘边看看鱼的长势、走访了解村民忙年的情况。李桥村位于大蒜之乡金乡县的鱼山街道,是大蒜种植的核心区,这里共有村民近1000人,一半以上的村民以种蒜为生,经过第一书记张本印近两年的勇于担当、驻村实干,原本破落不堪的村貌焕然一新,村民脸上洋溢着微笑,迎接新一年的来临……
李家村位于金乡大蒜种植核心区。
村民家中取暖不慎失火
他组织救人,并送来慰问金和物资
当日中午,一场降雪后的李桥村显得格外洁净,少许积雪融化的积水,在太阳的照射下陆续蒸发。老屋背阴的地方,还是白皑皑的一片。村口牌坊挂着的红灯笼和街头小卖铺挂着的肉食,让这个小村庄开始有了年味。
“张书记,吃了不,到俺家里来吃吧?”、“张书记,来屋里坐一会,喝杯水。”、“张书记,你那边还要热水吗?我帮你打一壶”……村民口中称呼的“张书记”,就是济宁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宣传部长也是驻金乡县李桥村第一书记张本印。
张本印遇见了这些路上的乡亲们,显得格外亲切和兴奋,都能一一迅速叫上名字,上前聊上几句,问问这些乡亲们家里还有啥困难吗?需要跑跑腿什么的吗?孩子都回来了没?年货准备的怎么样?对村发展还有啥要求想法?眼看就要过年了,张本印赶紧到村里和几个贫困户走上一圈,趁着年前最后几天,去处理一下让他心头挂念的几件事。
张本印到李凤兰家慰问。
张本印径直转过几条小路,推开一户村民家的大门,喊道,“李凤兰大嫂在家吗?”这时出来一个妇女,两手沾满了面粉,她赶紧在身上擦了擦,看到第一书记应了声:“张书记,又来啦,我正在蒸馒头呢。”
原来,就在前几天的凌晨3点钟,李桥村单亲贫困户李凤兰家的房屋因取暖不慎起火,住在不远处的张本印听到呼救声,立即组织村干部和群众救人灭火,给从大火中来不及穿衣逃生的村民披上棉衣,并迅速联系119消防车、120救护车,帮助李凤兰和儿子脱离危险。
大火扑灭已天色微明,张本印送去自己的两床棉被,和村干部一道为火中逃生的李凤兰安顿好住处,又赶去超市买了棉衣、八宝粥、牛奶等10多种物资,并连同1000元现金送到李凤兰手中。
“屋子里烧的什么都不剩了,多亏了张书记和村委会,帮助协调年后重盖房子,并送来了现金、生活物质,帮我们度过春节。”李凤兰说起这件事心存感激。
张本印与学生李佳音聊的很开心。
随后,张本印又来到了李桥村品学兼优好少年李佳音的家中,此时,放寒假的李佳音正在写读书笔记。“孩子学习上有啥困难?平时都学了什么特长班?”张本印和李佳音的父亲攀谈起来,李佳音的父亲告诉张本印,李佳音学习还是很自觉的,还专门在县城给她报了书法班和古筝班。“希望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一定刻苦读书学习,开阔视野,考取心仪的大学,在村里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张本印说。
他曾带领村民打捞村中文物
“感恩精神”留住乡村记忆和村庄最美乡愁
“喝水不忘挖井人,走桥不忘修桥人。”在李桥村的村口,老万福河静静地流淌,一座由村民和工作组帮助维修的小桥,让这个小村庄与大路连通,不时有车辆从这里往来。张本印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在桥的旁边,有一座镌刻于光绪二十七年二月的石碑,这块石碑记录了李桥村的先人们集资修桥的事迹。
一条小桥,连同村庄与大路。
“事出有因,缘于去年在走访村内80多岁的老党员杨显正时听说,李桥村桥头老柳树下曾有一块记录修桥的老石碑。”张本印告诉记者,当时的李桥村头的桥是通往羊山的必经之路,革命年代打羊山战役的战士们都走过此桥,甚至要比现在105国道发挥的作用还要大,因水冲垮挡住了百姓出村,大家伙凑集了干粮、布、钱物等曾重修李桥,也便有了李桥村的由来。
张本印当时想,这不简单是一块石头碑,而是李桥村的精神丰碑,它的正能量影响价值不可估量。于是,连续几天,张本印和村干部发动群众,终于在老万福河边找到了它。张本印当时摊开被河泥掩盖的碑文拜读了良久。“乡愁”岂能在万福河水底沉睡?于是,他便组织村干部和群众将其打捞出水,沿用木头滚动法和聚声喊号拉绳法,众人协力硬是将这块泥头巴脑的残碑运到了河岸上,洗去淤泥浊水,擦拭清晰每个字迹,尽可能让它以老模样归复了原位。
一块老石碑,成了李桥村最美的乡愁。
117年前的这块石碑,刻录的是当时村民捐钱修桥的"故事″。其碑文内容既没有一波三折的情节,也没有气壮山河的话语,通篇碑文没有一句“之乎者也”,更没有"功在当今,利在后世"之类的溢美之词,看上去密密麻麻的好像全是数字,地地道道的一堆“干货”。
阳面碑文尽是围绕数字说事:“共上钱二百一十四千,差两千,实际共集资二百一十二千。购买石料刻碑共支钱八十二千,车工二十八千,犒赏七千……”碑背面刻录捐款人姓名之下也全是数字。
张本印说,一座"数字"之碑,远看,简陋、其貌不扬;近读,简朴,亲和,明明白白;细想,又有些莫名的感动和激动。
“人穷志不能短”。父老乡亲虽穷“集纳”微薄,但又是倾其所有的钱财,架起了这座通往外面世界的桥梁,整个村子才得以繁衍生息下来。扶贫必先扶志,还要扶智。受其激励,第一书记邀请了山东农业大学的大学生到村支农支教,开展教学并帮助村民解决农业难题,也是为村扶智扶智打开一扇洞察外面世界的“心窗”;第一书记协调电商企业到村培训村民,设立党员+电商快递服务中心,将鲜蒜、火龙果、葡萄等高价销售出去,打通电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历史发展到今天,这碑的“意义”却在彰显着多角度的“珍贵”:脱贫致富贵在立志、诚信的核心价值观、走路不忘修桥人的感恩精神、自救自助的精神、人心齐泰山移的精神、“一本明白账”的精神等等。
蒜农开始尝试温室有机蔬菜种植
一改经济空壳村现状,集体经济壮大了
在李桥村村口公路的两旁,全是新建的蔬菜大棚,这是张本印和工作组发动党员李国情、李海军等流转土地,建设10多个立体日光温室蔬菜、温室水果采摘大棚基地,种植蒲公英、油麦菜、韭菜、火龙果等。
张本印正在查看蒲公英的长势。
在李桥村村口的西侧,有一家老农菜园大棚,返乡创业的村民朱磊正是受到张本印的启发,在这里搞起了立体种植和农家乐。走到里面,两侧是种植了温室蔬菜的大棚,再推开一扇门则是挖好的鱼池和搭建在上面的几个单间,别具农家特色。
“原来我在潍坊搞立体蔬菜种植,我在金乡另一块地方经营农家乐。”朱磊告诉记者,后来村里有发展经济作物种植的打算,在张本印书记的建议下,我们全家一拍即合,回来投入了几十万,开始经营起现在的老农菜园大棚。
张本印和村里乡亲们聊天。
“估计明年还能有大的受益了,都是些无公害韭菜、荠菜、蒲公英等类的高档叶类菜,附加值比较高,也比较有市场。”朱磊说,自己有多年开农家乐的经验,做的羊汤、鱼、炒鸡都非常可口,这里交通又方便,不愁没客人上门。
李桥村处于金乡大蒜种植核心区,几乎家家户户种植大蒜。为了保证村民顺利种植,完善种植设施,张本印带领村干部完善农田水利排涝抗旱设施建设,一年多时间,共新打机井5眼,深挖排水沟9289米,疏通桥涵6座,新修农业节水设施管网9000米,为群众发展大蒜、辣椒、葡萄苗木等经济产业提供保障。
张本印告诉记者,村委会还支持村民李继鹏、李鑫蒙利用集体土地建设大蒜仓库租赁,给村民存储大蒜提供了场所,同时还能实现年租金收益8.67万元。“原来村民要到处找地方晾晒大蒜,现在建了这个仓库,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朱磊建起了自己的农家乐,对未来充满憧憬。
走到李桥村西北部,有一个池塘周边拉了绿色的网子,废旧池塘变身为大鱼塘和人工湖,里面养殖了诸多的鱼苗。“原来的时候,这里污水横流、垃圾遍地,很多村民都绕着走,经过整治,这里也成了村集体经济的创收点之一,改变空壳村的现状,壮大了集体经济。”张本印说。
去年,“村两委”全面完成村两委换届和工作交接,村“两委”和全体村民两次向市直机关工委送“真心驻村 用心帮扶”和“第一书记来了 李桥村真美了”锦旗。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马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