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4月24日消息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这几天,中国之声带来特别策划《我的书店》。
我是王娴。清明节假期,我站在北京三里屯南区的“多抓鱼循环商店”门口,想拍一张没有人进出的干净门脸照片,等了两分钟也没实现。我说人真不少,猫助说,这算什么?
猫助:“以前周末是要排队的,现在清明节,都没有外地顾客了,都是老用户……”
位于北京三里屯的多抓鱼循环商店(记者 王娴 摄)
“多抓鱼”创始人猫助平时在上海。上海安福路、北京三里屯是“多抓鱼”仅有的两家线下门店。手机App、微信小程序上的“多抓鱼”,从2017年开始回收旧书、出售二手书。
这间文艺复古风的建筑是过去的旧厂房改造,经营空间在二楼,一层半的屏幕上循环滚动“多抓鱼”线上业务的介绍:“‘多抓鱼’是如何科学买卖二手书的?从回收到卖出,一本书经历了什么?当您用‘多抓鱼’小程序或App扫描这本书的ISBN号,就能立刻得知这本书收不收……”视频也是猫助自己的配音。有客人会停下来看。
猫助告诉记者:“我们也不做市场不做广告,就是口口相传,但口口相传没有办法突破圈层,所以我们想把店开到街上去,可以让一些信息触角不是那么灵敏但也很喜欢书、会去逛传统书店的读者也能发现有一个这样的应用?其实很多人第一次认识‘多抓鱼’是在线下!”
多抓鱼循环商店北京三里屯店内部(记者 王娴 摄)
有顾客说,经常来,因为这边都是二手书,基本上都是半价起,已经在这家店买过四五本,还带来了自己的朋友。
附近国际学校的物理老师第二次来,这次看到新进的不少英文原版旧书,手里拿了几本,按照店里显著的标识,他也和其他读者一样,手机扫码,线上的价格同步跳出来。
二楼的顶棚很高,工业风吊顶和写着“多抓鱼”的跑马屏把很宽敞的店面分出了纹理,音乐在高挑的屋顶下面显得更空灵。一多半是书,按类分区,正中间过道上是老式电影院座椅,坐着看书的人几乎不留空位。
假期到多抓鱼的读者不少(记者 王娴 摄)
工作人员办公间在再上一层的阁楼,猫助邀请我到楼上聊。
猫助说:“我们线下店基本上只比线上贵两三元,就是线下的店租成本。如果读者接受就买,不接受就不买,甚至还会告诉读者线上有没有货,也可以在线上买,线上更便宜……”
从线上起家,主要业务还在线上。现在“多抓鱼”的线上平台每天有两万多个订单。线上展示、线下门店,卖什么书,靠的是算法。
记者:“选书有什么讲究?”
猫助:“其实有比较多的机器成分,用人选肯定是选不过来的,都是用排序、模型、数据选的,二手书全都是。一个店有一万多种书,一个月要转两次,一个月选两万种书肯定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从200万种书里面选两万种,这不是一个人类能完成的工作。工程师根据以往近一千万本书籍的数据训练出一个算法模型,现在,‘多抓鱼’每天回收的近两万本书中,95%由算法判定是否回收……”
“多抓鱼”创始人猫助在上海安福路门店内(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多抓鱼”的业务被“新经济”观察者们定义为“C2B2C”,客户到平台再到客户,在国内的图书二手交易模式中,“多抓鱼”是首创。
记者:“写‘多抓鱼’的文章实在太多了,大家就会写,‘多抓鱼’创立了一个C2B2C的模式,对市场兼有教育的功能?”
猫助:“教育市场主要是依托一些‘友商’才做得比较好。‘友商’可能比较多投广告,但他们的交易体验可能不太好,我发现在很多‘友商’的广告下面,别人会说不好用,你可以去‘多抓鱼’……我觉得我们这么小的体量影响教育市场还谈不上。”
记者:“你满意定位或者接触途径吗?”
猫助:“因为书这个品类本身的利润是很低的,它并不支持花钱狂砸市场。我们其实2017年、2018年有融资,借助融资,我们最关键的是积累了数据系统,还做了一套很严格的自建供应链。我们后面就是靠数据库和供应链把生意转起来的,现在还在健康运转。”
健康的运转,是每天两万个订单的流转,收多少,卖多少。
猫助:“北上广深等全国前10的城市大概占了一多半的用户。一天大概出2万多本书。”
记者:“能收多少?”
猫助:“我们基本是收多少,卖多少,全年平均售出率大概是99%。我们平均一本书卖大概19元,收一本书平均是8元,两端的物流成本5元,运营成本再加上回收、研发等,硬成本加在一起将近十几元。如果只有90%能卖掉,肯定是亏的,必须得百分百卖掉,才能从一本书上挣个几元钱。”
猫助在一次网络平台的演讲里介绍过“多抓鱼”的线下活动,因为出售的都是二手书,书里经常有原主人的“夹带”,有各种纪念物,甚至证件……“大家可以猜一猜最多夹在书里面寄给我们的东西是什么?是登机牌……”
记者:“这些比较有趣的活动或者点子,让你想起来很有成就感的是什么呢?”
猫助:“我总想尝试做一些我没做过的活动,所以我们每次的活动都很不一样。我们最近想利用收发快递,给用户写信,用户也可以给我们回信……我们希望借此能了解到那些真正愿意花成本帮助我们改进的用户,知道他们的诉求是什么。我们的用户虽然以一线城市人为主,但也有很多偏远地区的,像黔东南的用户,也会在我们这儿买书,我还挺期待能收到全国各地的读者来信的。”
“多抓鱼”店内,一边是书,一边是二手服装(记者 王娴 摄)
猫助在上海安福路的“多抓鱼”门店里安排了二手服装柜台,带来不少客流。从2019年就开始的二手服装线上交易也更充实了,北京三里屯的门店,她也设了不少分区卖二手服装。
记者:“你觉得未来书还会是‘多抓鱼’的主体吗?”
猫助:“在营收上肯定不是主体了,但是在精神内核上书一直会是主体。”
记者:“后面会计划到更多的城市开店吗?比如广州、深圳?”
猫助:“我们开店的节奏不会很快,因为疫情,肯定还是等一切都稳定一些,我们再去做选择。”
“多抓鱼”的宣传语是“真正的好东西值得买两次。”
“多抓鱼”三个字,是猫助从法语“déjàvu”中音译过来的,意思是“似曾相识的感觉、既视感”。她在很多场合讲过“多抓鱼”名字的来历。
她描述了她在“多抓鱼”的“déjàvu瞬间”:“有一个瞬间我记忆很深刻。三里屯这个店刚开的时候,有一天我看到了一对很好的大学生闺蜜,两个人在这里淘衣服。和闺蜜一起淘二手服装,看起来就像是一个秘密,一个青春期才会有的那种秘密。我觉得就像看到了年轻时候的自己,给年轻的自己开了一个店。这种感觉当时对我冲击很大,我觉得很好。”
策划:高岩
监制:郭静
记者:王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