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浦西封控前一天晚,在徐汇区疾控中心指导下,一支由徐汇区青联委员、区青企协会员携手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徐汇分会、青委会成员组成的临时流调小分队在半小时内集结完成。21位报名参与流调工作的志愿者在收到工作手机后,开始了辅助疾控部门开展居家电话流调的任务。
在过去的这一个月时间里,这些青年志愿者的流调工作做得如何?他们在流调工作当中遇到了哪些情况?本期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邀请了部分文艺界和法律界的青年志愿者分享了自己人生经历当中的第一次流调工作经历。
我感受着他们每一个人的心情朱小苏,80后,律师,华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徐汇区青联委员
转眼间,我参与流调的对象已逾百位。在流调对象当中,有讲一口沪语的本地人,有讲各地方言的外来务工者,也有说英语的外籍人士;有正发烧的危重病人,有无症状的感染者;有年过八旬的老人,有尚未成年的幼童;有独住别墅的老板,有群居工地的工人;有抱怨几顿没吃东西的牢骚,有笑称刚打完游戏的乐观。
鲁迅先生在《而已集》中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然而在疫情面前,在和每位病患的交流中,我感受着他们每一个人的心情,聆听着他们的境遇,体会着他们在这特殊时刻的人生。或许,因为这次志愿者的经历,让自己每天在“上海发布”读取的数字,一个个变得立体鲜活起来。
摸到了暂时空寂的城市里跳动的脉搏马圣楠,80后,影评人,上海市欧美同学会青委会常务委员
回顾这个不平凡的4月,我感慨万千。作为影评人,自己之前每周都要去影院看电影,之前因为疫情影响,影院去得也少了,而从3月10号开始,我们小区开始封闭管理,只能与电影院绝缘了。本着响应市欧美同学会在留学生群里的号召以及响应《致全市无党派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的倡议书》的想法,本来自己还能参与社区做志愿者,但没多久,因为楼里也有了阳性病例,只能作罢。不过,居家的日子因为参与流调志愿者的工作,让自己摸到了我们这座暂时空寂的城市里跳动的脉搏。
我没有遇到过非常危重的流调病例,相反,一位并非是流调病例的女生至今让我记忆犹新。那天,我本来要打电话给一位独居老人,可是始终打不通。第二天,这个号码回电,却是个年轻姑娘的声音,告诉我她是老人的邻居,老人胆小怕上当受骗,请她帮忙了解情况。一来一去,依靠上岗前的培训和群里区疾控的指导老师坐镇及一些时间的经验,我算是能给姑娘一些相对准确的信息。这位老人流调之后,我时常会收到姑娘发来的短信,她为周围的老年邻居咨询一些他们关心的问题——她在自己的社区实际上做着不是志愿者胜似志愿者的工作。
而她以及其他我遇到和她类似的热心邻居,在我脑海里组成了一幅”新海上邻里情“的画卷,这是在参与这件工作时始料未及的。同时,也感受到一些优秀的群像电影戏剧之所以动人,恰是因为那些“戏剧真实”源自于这一分一秒流淌的生活真实。
不断磨练自己的上海话水平陈超,90后,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卫视中心导演,徐汇区青联委员
这段期间,我电话流调了200余位核酸异常阳性案例以及他们的密切接触者,那些带着焦虑害怕彷徨无奈愤怒的种种情绪夹杂着五湖四海的口音从电话那头被传递过来。说实话,有一段时间,自己的情绪一天比一天低落——因为每一个电话背后都是一个期待被施予援手的个体或群体,他们或许是单位食堂的阿姨,或许是我们平时会点头致意的保洁阿姨、环卫工人与保安大叔,或许是我们从不会谋面的河道清洁员、血库司机、独居老者,甚至有与我同龄等待去医院化疗的90后癌症患者……
电话那头除了一阵阵急促的咳嗽声,还有对疾控中心的信任与期望,对被他人区别对待后的失望与愤怒,对家中物资日渐缺乏的焦虑,更多的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进而被一个个急促的电话铃声所放大,而我能做的就是保证每个流调电话应接尽接,即使需要面对病患充满抱怨的质询,但我依然会给予适当的心理宽慰,再提供一些官方发布的求助信息与渠道。
随着疫情防控的形势不断向好,在日常工作中也会遇到一些心态平和、积极乐观面对的上海阿姨和爷叔。说实话,这一个月的志愿服务对我的另一个帮助,就是不断磨练自己的上海话水平。最后我想说,疫情期间,无论是冲在第一线当志愿者,还是坚守自己的岗位,或是像大多数人一样宅在家里,都是在“抗疫”。此时此刻,我们能做的就是照顾好身边的人———让悲伤者有力,让无力者前行,期待疫情早日结束。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陈怡嘉,70后,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编辑
工作组微信群中,每时每刻,报告流调情况和紧急病例的信息都在飞快地刷屏,每一条信息都意味着一位上海居民的生活即将被改变。在流调工作中,我遇到过陪父母来上海治病被困酒店,却还为病友张罗饮食的年轻人;遇到过得知确诊后还有心情和伙伴开玩笑的环卫阿姨。我流调的对象当中有企业高管,也有普通职工;有独居老人,也有三代同堂的家庭;有本地老住户,也有来自全国各地过客。
他们都属于上海,上海也属于他们——我从来没有如此清晰地感觉到这一点。医生有一句箴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对于流调志愿者来说,亦是如此。在这15天的工作中,我听到了很多人的故事。我在开始接手这份流调工作时,希望自己能安慰到病人,没想到,那些在疫情压力下仍然善良、坚强的人反而抚慰了我。
主持人手记:我一直很想知道流调者的工作情况。他们是由哪些人组成的?他们是如何完成沟通工作的。在四月初,我曾与参与疾控流调的志愿者进行沟通,但当时被志愿者婉言谢绝了,或许是因为城市疫情形势还很严峻,或许是每个人手头的流调任务繁忙。
昨天,4月份的最后一天,在影评人马圣楠小姐的牵线搭桥之下,同时她也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感谢画家罗志华老师连夜绘画,使得我们得以完成本期节目。
感谢你们,电话那头的每一位流调者。再见,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