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事情的由来
二、微信的目的
三、各方的反应
四、用户的观点
五、运营专家的观点
六、未来应怎么做?
微信官方发布《关于利诱分享朋友圈打卡的处理公告》(以下简称《处理公告》),再次明确禁止在微信中通过利益诱导用户进行内容分享,违规的平台账号和个人账号或将遭到永久封禁。
5月13号,微信官方发布了一条极具震撼力的公告——《关于利诱分享朋友圈打卡的处理公告》。
这条公告引发圈内人士的热烈讨论,可谓是哀嚎遍野。
有人说,这是增长时代要终结了。要失业了。
有人说,教育行业回归流量投放模式
有人说,投放的成本又要涨了。
一、事情的由来
本次的官方公告中,微信义正辞严的声明:
微信禁止通过利益诱惑,诱导用户分享、传播外链内容或者微信公众帐号文章,包括但不限于:现金奖励、实物奖品、虚拟奖品(红包、优惠券、代金券、积分、话费、流量、信息等)、集赞、拼团、分享可增加抽奖机会、中奖概率,以积分或金钱利益诱导用户分享、点击、点赞微信公众帐号文章等;(从其他软件诱导用户分享到朋友圈也属违规。)
诱导分享为非正常营销行为,严重破坏正常的朋友圈体验,一经发现,微信团队将进行如下处理:
1、包括但不限于停止链接内容在朋友圈继续传播、停止对相关域名或IP地址进行访问,封禁相关开放平台帐号或应用的分享接口;
2、对重复多次违规及对抗行为的违规主体,将采取阶梯式处理机制,包括但不限于下调每日分享限额、限制使用微信登录功能接口、永久封禁帐号、域名、IP地址或分享接口;
3、对涉嫌使用微信外挂并通过微信群实施诱导用户分享的个人帐号,将根据违规严重程度对该微信帐号进行阶梯式处罚。
此次通知,实则表明微信将重点整治此类利诱打卡行动。而该行动,对于教育行业朋友圈打卡裂变营销是毁灭性打击。
二、严打利诱分享朋友圈打卡
微信在集中严打盛行于教育、知识付费产品中的朋友圈打卡类营销,并已公开封杀了包括流利阅读、薄荷阅读、轻课等知名大号的相关朋友圈分享链接,甚至是封禁其开放平台账户或应用的分享接口。
微信官方本次的打击诱导分享的力度十分严厉。
这对于靠利诱引导用户打卡的知识付费公司来说,可能是灭顶之灾。
毕竟,在线上获客成本愈来愈高的情况下,朋友圈裂变一直被视为一个低成本的获客通道。
当然,这也不是微信第一次出手封禁同类事件。
2018年初,网易云课堂联合荔枝微课推出《网易运营方法论》,定价199元的课程通过分销的方式在24小时内卖出十几万份。该课程链接很快被微信官方封杀,之后虽然获得解封,但课程海报的刷屏之风却悄然停息。
后来,新世相推出《新世相营销课》,再次鼓励用户通过分享课程海报进行分销。该课程上线约四小时后便被微信官方以“网页包含诱导分享、关注等诱导行为内容”原因叫停。
屡犯屡禁却屡禁不止的诱导营销至少证明了一点:获客成本是企业的持久痛。
三、教育机构的反应
消息传出后,轻课、水滴阅读、流利阅读等均已在5月13日当晚先后发布求生式声明,表态将支持微信政策,取消分享朋友圈打卡机制。
以微信群中作业打卡服务为主营场景的鲸打卡也做出了声明。
鲸打卡创始人贝金雨表示,鲸打卡在《处理公告》发布后立刻对所有客户进行核查,发现有极少数客户的课程可能存在违规嫌疑。鲸打卡将与疑似违规的客户沟通,并主动下架相关课程。
四、个体的反应
有人说:这次治理比想象中的要来的早一些。微信端的朋友圈裂变要换玩法了,避开红线。
有人说:作为用户,我也是非常反感老被打卡骚扰,泛滥了,支持微信;
有人说:作为从业者,当然不希望封杀。
我个人觉得:
基于利诱的朋友圈打卡模式,太魔性,对朋友圈伤害太大了、连续打卡xx天(比如60天),才返回学费或获取一本书。
大家可以想想这样的场景:
前期的坚持,可能是为了学习。
后期的坚持,可能是为了坚持而坚持;
Ta们会想,我已经坚持了这么天,我还得继续坚持下去。
可能ta也不知道坚持啥,学习了啥?
比如打卡180天,每天发一条朋友圈打卡信息。自己感动的不行,其实啥也没学到。
Ta的朋友圈全是打卡消息,其他的消息没有。
这就是人性
你看到这样的朋友圈,你会有什么感觉?
(来自社群招生学院1系的独孤伤的观点)
增长,其实可以一直做的,就是给用户选择和好体验,不过分追求流量,而是转化,可惜大多数人只看看前者,假装看后者。
(来自校长1群张笛的观点)
打卡没有错,朋友圈打卡破坏了朋友相处的原则,这个有问题,大家讨论打卡本身对错没意义。
社群营销本身不能否定,但应该有红线和基本原则,滥用就会破坏社交的基本属性功能,结果甚至相反!
朋友圈打卡、集赞等营销手段事实上是和朋友圈属性相违背的。朋友被动接受营销信息,大部分不情愿,虽然可以设置不看你的信息,那就意味着朋友感情的伤害。每个人都珍惜朋友,但切勿为了一些小便宜丢掉朋友!
(来自壹伴团队的观点)
价值观上看,”打卡“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手段,微信不可能会一棒子打死。微信这个举措的出发点还是围绕用户推演,用户体验好的教育产品和好的课程,不把用户当韭菜,都不是在封杀之列。
从战术上看,”利诱分享“本身是一个有很大解读空间的说法,对于企业来说,在宣传上,需要杜绝”打卡XX天可得XX福利“、”打卡满XX天全额返现“之类的宣传用词,如果真的需要执行这类的活动规则,请务必掂量好学员对自己品牌的忠诚度,避免被投诉。
(微信官方作者的回复,代表讲了官方的一些立场吧)
我们不是要打击用户打卡分享行为,而是打击部分主体利诱用户朋友圈打卡的行为 ,这种实际是利用用户的学习热情来达到自己流量扩散的目的,本质还是一种恶意营销手段。
(来自校长群的两个对话,非常有典型意义)
甲说:腾讯对这种行为是既爱又恨。如果没有这些营销模式,微信生态很难做大。如果太放纵了,又会被玩坏,搞坏微信的口碑。
乙说:必须要爱,微信很克制。
如果微信生态也被搞烂了,大家想搞事也搞不了了。
五、运营专家的观点
三节课的黄有璨发表一篇分析文章,《裂变增长时代终结?关于微信重拳封杀朋友圈利诱分享的思考》,阅读量非常高。
黄老师认为:
1. 微信此次对于朋友圈营销的封杀,完全符合预期。
简而言之,微信已经是一个步入成熟期,甚至偶尔数据表现上会有所下滑,且面临着头条系产品诸多威胁的一款生态型产品。并且,微信仍然坚定不移的把“良性社交关系”视为其赖以生存的核心基石,因此,在微信官方眼中,势必会选择封杀一切可能会影响到微信生态下的良性社交关系存在和维系的事情,这当中,各种营销号、基于微信关系链的各种运营增长玩法将首当其冲。
2.在运营或营销视角下看来,微信生态下,大体存在几类“流量池”或“流量阵地”,就目前态势看来,依靠个人号堆砌而成的“私域流量”和“朋友圈”两大流量阵地,将会几乎不存在争议的成为流量运营禁区。而“社群”也许尚还存在一定可玩的空间,不出意外的话,对于很多教育、电商、知识付费类机构而言,微信生态下基于社群的分销可能会成为下一个大家扎堆其中,并期望能够成为“借势微信社交流量红利”的核心重点,但也同样存在可能,不久后这里将会成为新的微信重点打击对象。
3.关于长期作为一种流量手段而存在,风靡了新媒体运营圈2-3年之久“裂变增长”,到了今年,可以说是真正将要划上句号。
关于微信生态下的裂变增长,可能还会有少量新玩法的探索空间,但总体而言这条增长引擎和链路上的机会可以说基本关闭了,不再是一种对于一家机构而言存有显著想象力的流量运营手段,或者是仍然存在“流量红利”和“想象力”的运营手段。
4.我有一个判断,自此刻开始,微信官方对于其生态下的几大“流量阵地”的定位和未来规划思路或已全面成型。具体而言,对于个人号、社群,微信或会保有部分可运营空间,但对于过度营销行为也仍会持续打压。而“朋友圈”将毫无疑问成为营销的红线,此后,除了通过优质内容占据朋友圈外,其他依靠运营玩法和机制在朋友圈的“刷屏营销”可能将会渐渐绝迹。
同时,微信也发出了一个强大的信号:微信将会毋庸置疑的把基于朋友圈、公众号的流量分发能力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并很可能将基于此放大其商业化能力,不出意料的话,接下来在朋友圈、公号投放广告的官方玩法将会越来越多,门槛则将越来越低。
5.对一部分此前完全依靠裂变式营销驱动增长的教育类或知识付费产品而言,微信此举近乎灭顶之灾。经此之后,对于教育类产品,其内容+服务能否制造出真实的口碑,而非依赖“利诱”制造出N多假口碑,将会成为权重越来越大的胜负手。
6.大量新媒体从业者在微信此举面前,陷入集体迷茫,不知前路何在——此前很多年,对于相当一部分新媒体从业者而言,他们的“运营工作”几乎完全等同于在微信生态下通过裂变增长获取流量,而如前所说,此次事件过后,可以预期“裂变增长时代”已经终结,所以他们将何去何从?
六、未来怎么做
1、增长不是穷途末路。
微信这次只是封杀了一个形式而已。微信并没有完全禁止增长模式。
增长的玩法,千变万化,还有很多玩法。比如,群裂变,任务宝,分销、红包卡券、分享解锁、个人号玩法等等。
微信是一个生态,肯定要照顾玩家们的感受,不可能只是自己玩。否则,微信距离败亡也就不远了。
微信,是在控制那些“暴力的裂变”,这次控制的是“基于利诱的朋友圈打卡”。
此外,所有的机构都一直在做增长啊。不增长,企业怎么能发展壮大呢?
教育机构的增长,可以分为线上和线下。大家不要把裂变当成唯一的增长模式。
2019年,OMO成为一种主流的模式。
线上机构在下沉,通过线下的渠道获取流量。
线下机构在学线上,用线上的一些打法去升级。
以利益去驱动,带来的可能多是羊毛党。ta们善于薅羊毛,羞于付费。用户很多,转化却非常困难。看似热闹非凡,实在什么用都没有。
最关键的是长此以往,企业品牌在用户心中的形象就会降低,“这个企业只会低价”,如果这样是不是会有点low。
那么,怎么办?
我们要的应该是良性的增长。基于业务的内在,基于原动力,设计的增长模型。
效果是衡量教育机构质量的唯一标准。效果外化,这才是增长的源泉。
总之,暴力的裂变增长,会越来越受限。这是毫无疑问的。
2、微信官方希望基于机构多用流量投放的营销方式
前面说,微信是一个生态,要维持生态内的平衡。
大家别忘了,微信还是一家企业。
微信内部也有KPI的压力。微信在重点推广广点通,如果大家都只是低成本获客,都不用广点通,微信怎么办呢?
这次治理是微信的一个运营手段而已。
目标,就是希望大家多用流量投放的模式。
简单直接点,微信希望大家多用广点通。
所以,很多人预言教培机构将会回到“流量投放”的模型。
对于线下机构来说,这点是不存在的。为什么?
线下机构只能覆盖3-5公里,投放做不到这么精准。
3、社群招生不是穷途末路
多数人把群当成社群。我一直在努力普及这样的概念,社群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以微信为主要载体的社群,应该包括 群,虚拟人,订阅号(内容),服务号(服务),小程序(工具)。
4、社群运营的源动力
内容永远是教育行业的核心。
内容是源动力,运营是放大器。
运营的打法千变万化。优质的内容永远都是流量的原动力,内容是1,有了优质的内容,社群才能去助力。没有前面的1,再多的0都没有用。
社群体系可以把优质的内容快速方法传播出去,这是社群的威力。
社群应该是和产品紧密结合双生子
流量型产品(入口)——功能型产品(留存和信任)——盈利型产品(转化)
《增长黑客》一书中,也有类似的表达。好产品,才是增长的根本。
如果产品没准备好,那就不要过早去追求增长。首先,浪费时间和金钱去推广不受欢迎的产品。其次,过早追求增长,没法将早期客户转化为忠实粉丝,反而会失望,进而成为批判者。
裂变增长是把双刃剑,它可能助你倍速增长,也可能让你灰飞烟灭。
——摘自《增长黑客》,有改动
在教育上,学科(内容)起到的作用要比运营大的多!
2019年,学科运营这个概念,要比社群招生这个概念更重要。
社群不仅仅是裂变增长,更要满足用户的需求,塑造温度。我觉得,社群是要把弱关系变为强关系,短生命周期变成强寿命周期。
人人都会说,我们要温度。
实际上,大家都只关注速度。
裂变增长,营销转化成为了社群的主要指标。
在中国,人口众多,当出现一个比较好的玩法之后,大家都会蜂拥而上。于是,这个玩法也就“变味”了。
先是当年的O2O,现在是裂变增长。这让一些真正的运营同学非常痛苦!
内容是源动力,社群是放大器。社群,必须要靠内容来驱动。而不是裂变增长。
我曾在朋友圈写过这么两句话:
分层比裂变更重要,留存比增长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