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州。
一个实际年龄约15岁的少年,昨天凌晨在微博上发完自己的遗书后,在三亚服药自杀,抢救无效后去世。
热搜一下被引爆了。
惋惜,心疼,愤怒。
刘学州离开了这个让他失望的世界。
他的一生,好像是一本账本。
记录下的密密麻麻都是无人偿还的孽债。
结束了吗?
好像没有吧。
01
社交媒体上的刘学州展现出来的都是阳光大男孩的形象。
身份证上的他17岁,实际上他只有15岁左右。
在这短暂的一生里,命运不加节制地给他安排了过多的悲剧。
桩桩件件,都能将一个人拖入深渊。
但刘学州一件一件地扛下,没有轻言放弃。
直到最后一根将他压垮的稻草……
时间回溯到十多年前。
才三四个月大的时候,他被自己的父母抛弃,以6000元的价格出卖。
直到前不久,他从养父母这边的舅妈处得知,养父母付给人贩的价格是27000元。
四岁左右的一天,他的养父母在家中制作烟花爆竹,发生爆炸事故。
养父当场死亡,养母重度烧伤,随后重伤不治去世。
爆炸发生之前,刘学州被带去了姥姥家,躲过一劫。
命还在,但家没了。
唯一的家如今变得破败不堪,只剩下断壁残垣见证着猛火留在家具、房梁上的余烬。
在村里上学时,他开始遭遇校园霸凌。
被抢文具、抢食物,被推进厕所,被诬陷,被体罚,被孤立……这一切都发生在学生、家长、老师的合谋之下。
小学六年内转学5次。
上了初中,刘学州试图改变自己,积极开朗地生活,“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他学习成绩好,还当上了班干部。
在人生格言中他写道:
上帝给每个人的人生设定了不同的开始,
但是人生的结局上帝留给了你自己,
去努力创造、奋力拼搏!完善自我,不断攀越
可是再次,不幸找上了门。
刘学州遭遇了一位男老师的猥亵。
抑郁之中,刘学州终于从家里老人那里得知自己原来真的不是亲生的。
一方面,他渴望知晓自己真实的身世。
另一方面,他又怕爱他的姥姥姥爷伤心。
直到上个月,12月6日,受孙卓、孙海洋事件的触动,刘学州坚定想法,录制了第一条寻亲视频。
很快,12月14日,刘学州从爷爷奶奶那里得知自己还有一个幼时的疫苗本。
疫苗本上记录了他的真实姓名——丁晶。
还有生父的名字。
顺着生父的名字,他查到了生父登记的营业执照,查到了他的手机号。
12月27日,刘学州第一次和生父见了面,一起吃了饭,生父给了他5000元的红包。
生母要给刘学州同母异父的弟弟过生日,顺便邀请了刘学州去大同。
1月10日,刘学州第一次和生母见面。
看上去像是一个令人欣慰的团圆故事。
但找到亲生父母后,也给刘学州带来了最痛彻心扉的暴击。
这期间,生父承认了当年卖掉他的事实,理由是迫于(亲)姥姥姥爷要彩礼的压力。
生父来接他,但没有带他回家,而是住在外面。
他跟生母、生父第一次提到“希望有个家”。
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对家简单的渴望。
让刘学州成了一个“恶人”。
生父母觉得他要的太多。
和生母重聚一周后,刘学州被生母删除微信好友。
对媒体说自己只是想回归平静的生活。
刘学州在微博上发了疑似生父家族中人朋友圈的截图,其中有“人设包装”“卖惨”“网络乞丐”等语句。
还有更多素不相识的人,在刘学州的留言区,指责、辱骂、 嘲讽,说他炒作、白眼狼。
刘学州原不想起诉生父母弃养的罪责,因为考虑到无辜的弟弟妹妹。
但是看到现在黑白颠倒,他不愿再忍,决定上诉。
一切还未来得及有下文,21日,刘学州在微博发了一系列他自己的照片。
微博文案连起来是:rebirth(重生)。
02
俗话说,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偏寻苦命人。
但真的只是“厄运”吗?
人也专挑苦命人下手。
同学霸凌。
也许一个原因就是刘学州是孤儿,被人瞧不起。
而一个命运悲惨的人,如果不符合旁人对“惨”的理解,比如“过于”乐观、上进,很可能就招来一样的眼光。
被老师猥亵。
为什么是刘学州?是不是因为知道他没有父母,无人可以投靠……
人的恶常常就是指向那些苦命的人。
因为他们往往比自己弱小,可以碾压他们而不必担心后果。
所以,一个人的悲惨被暴露,最先来到的可能不是善意,而是欺凌。
同样的还有网络暴力。
刘学州在社交媒体上晒出志愿者证书、奖状。
评论中有这样的声音: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一个悲惨的人就应该穷困潦倒,应该愁容满面。
刘学州穿的高仿和他发的旅游照片,就被说是:
虚荣、贪钱、享乐。
网友们只把共情给予那些符合他们心中“弱者”与“受害者”人设的人。
你可以苦,也可以穷,我会同情你。
但你看起来活得挺好?那不行。
奖状,证书,麦昆鞋(假的),苹果手机,奶茶,旅游……
这些网友眼中的“罪证”,其实是刘学州想要积极活下去的努力。
但大家只觉得这是炫耀。
却没有想过,一个几乎没有亲人、朋友的人,只是想把乐观的样子发出来,得到多一些的认可。
或许刘学州错在不该来网上寻找一些理解和共情。
因为网络上已经遍布了没有同理心,只用诛心之论,猎捕无辜者的人。
就像江歌妈妈。
她无法想象为什么有人无冤无仇,却要制作漫画来侮辱和刺痛她,说她“立人设”“靠女儿发财”。
也许。
有的人只是单纯以作恶为乐,以折磨人为乐。
通过网络,他们终于可以安全地把暴力施加在另一个人身上了。
在刘学州去世后,乌烟瘴气的言论并没有停止。
有的理直气壮地拒绝抱以同理心,把话题转移到性别问题上:
有的甚至庆祝:
“含男量-1……普天同庆”。
看到了没有。
刘学州是阳光乐观的。(起码他努力成为这样)
他期待着能够在网络上得到回应。
可是更多的人,都只想利用他人,宣泄一点负面情绪。
他们也许身处在压力、不满和不公平之中,然而反过来他们又化为伥鬼,把不幸引向更多无辜的人,制造着更多的悲剧。
不断如此,恶性循环。
想要打破它吗?
可遗憾的是,我们现在打破它的方式,却又是另一种不谋而合。
03
这两天围绕着刘学州的舆论。
愤怒已经要爆棚。
因为不忍一个阳光少年的离世,便只能把愤怒倾泻给那些造成悲剧的人。
比如刘学州的亲生父母。
当初网暴过刘学州的网友。
有人销号,有人沉默,有人道歉,评论区照样只有一种声音:
“道歉就完了?”
“xx就完了?没那么便宜!”
“你也陪葬!你也去死!”
还有报道了刘学州生母一方说辞的《新京报》记者。
网友扒出了他的个人照片与账号,并附上了负面情绪极强的文字。
每个人都感觉找到了“罪魁祸首”,然而吊诡的事情也在于此。
大家能够想到反击网暴的方式……
还是网暴。
这时候会有人说:
难道抛弃刘学州的父母没有错吗?
难道网暴刘学州的人没有错吗?
今天的网络环境是,一旦提到宽容,必被骂“圣母”。
今天Sir也做好了要被骂圣母的准备。
但要谈的却不是宽容。
宽不宽容贩卖孩子的父母、网暴的网友不重要,重要的只关于:
你想不想阻止下一个刘学州。
一方面大家痛恨网暴,另一方面又在积极地行使着网暴,这种“双标”的原因在于。
很多人相信:
一,网暴分“好的网暴”和“坏的网暴”。
二,自己是正义的,所以自己的网暴是好的。
但问题是,谁能代表正义呢。
2018年被网暴自杀的女医生,一开始网友认为,“欺负”儿童的她罪有应得,自己要来行使正义。
当安医生在家中自杀。
反过来,网友开始网暴那个男孩的家长,认为他应该以死谢罪,自己是正义的。
你会发现。
这些“正义”,是分批次的。
每一批的网友都在行使着自己的正义。
哪一批才是对的呢?
就算有一批是对的,那同时也已经伴随了N-1次悲剧的后果。
Sir并非认为,世界上就没有正义,恶不需要受到惩罚。
但比起惩罚的手段。
我们更需要的是对这种手段的限制。
比如法律的正义,需要程序。
程序不是一个抽象的存在,它要求的是事实要经过判断,要求惩罚要与恶的分量相当。
而以“网暴”实施的正义呢?
它的判断,只在一念之间,只依靠网络的只言片语。
它的惩罚,不需要考量。
任何看不惯的行为,都可以达到最高上限——“去死。”
在这种喊打喊杀,热热闹闹的“正义”中。
的确产生了片刻的心理满足。
但热搜过后,一切又大雪无痕,另一场网暴的绞杀,和对网暴的网暴又继续上演。
因为大家只要口头上最快捷的答案。
而不愿意真的看一眼现实里曲折的路径。
比如在刘学州事件中,对社会问题与对相关责任人的追究在逐渐消音。
当年亲生父母与养父母之间的交易如何落成?法律上如何追责?
当年的猥亵事件是否要继续调查?
校园霸凌的问题该怎么应对?
《未成年人保护法》是否有落实到位?
以及应该如何立法,惩治网络暴力者?
最近热门的《开端》。
剧中王萌萌想要下车,在相关画面中满是网友的谩骂与批评。
“这种人就该下十八层地狱。”
讽刺的是。
在《开端》第十三集播出后,却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
剧中的网友在骂。
剧外的观众也在骂。
剧集并未完结。
可是针对某一角色的某一举动,舆论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走向。
这与剧中的设计——那些看着监控画面肆意吐口的人身攻击又有何异?
这还不算完。
第三层还得是现实。
与王萌萌的遭遇类似,在B站关于车祸的视频评论与弹幕区,有关女性的言论也充斥着大量的负面词汇。
第一,第二,第三。
网暴好像是人人都痛恨的。
但是网友又一层一层迭代生成着新的网暴。
武侠中有一句老生常谈,“冤冤相报何时了”。
听多了,却也消解了它的警示性。
如果网暴是一种“武功”。
如果你觉得可以用武功行使正义,也许杀死的这一个是坏人,怎么确保下一个就一定不是无辜者。
你又如何知道,别人的武功会对你怎么样。
其实,从一开始就不应该有任何人可以用“武功”杀死刘学州。
不要成为刘学州。
不要塑造刘学州。
不要催化刘学州。
不然这丧钟,何时才能停下?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穿Prada的南瓜、哆啦C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