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高价收购微信号_长期高价回收微信号

24小时在线收购微信

采柔!24小时收微信秒结(接近猛中之柔的微信名)

频道:24小时在线收购微信 日期: 浏览:1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采柔!24小时收微信秒结

长三院孵化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焊装车间。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供图

采柔!24小时收微信秒结

研究人员对柔性电子封装线电性功能进行测试。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供图

初春的嘉兴科技城,乍暖还寒,树枝上已挂着点点新绿。成立于2003年的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以下简称“长三院”)便坐落于此。

当年在一片农田上拔地而起,如今已是生机勃勃的科创高地。有着19年历史的长三院,是浙江首个省校共建新型创新载体。作为一家自收自支、企业化管理的新型研发机构,长三院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创新之路。从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再到实现科技与经济融合,长三院站在时代的潮头,创新活水不断奔涌。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以应用导向构建科创服务体系

长期在国外从事生态环境研究的刘锐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会扎根嘉兴。

在嘉兴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往往采用一个小型终端处理设施。不同于城市生活污水的集中统一收集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面广量大,处理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设备的正常运转和优化调整。

“这样一来运维的工作量很大,出了问题也很难发现,于是我们就研制出了这个产品,低价耐用,而且能够在线智慧监测。”在嘉兴市秀洲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现场,刘锐详细介绍团队研发的小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巡视监测设备。

与此同时,运维企业办公室的显示屏上,每一个接入站点的水量、水质、水位、设备状态等数据一览无余,真正实现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理的信息化和智慧化。

这个产品的诞生源于嘉兴市与长三院的院地合作。刘锐说:“地方的需求很多时候是我们待在实验室里想不出来的,科技创新更要解决实际应用场景的痛点。这也是我们与一般科研机构的最大不同。”

如今,已担任长三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的刘锐,带领团队探索出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智慧监测和运行管理的有效方法,目前已在杭州、湖州等地推广应用。

这只是长三院面向市场需求,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长三院大力推动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淡化研究院下属的基于学科体系建立研究团队的科研管理模式,建立起面向产业需求的研究中心。长三院主要负责人表示:“通过优化科技资源的配置,让研究成果更顺利地和需求结合。”

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地区创新发展需要,长三院已在重点创新领域组建了4个国家级研发中心,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重点创新平台和多个专业化研究院。长三院科技服务网络覆盖长三角区域50多个县(市、区),年服务企业过万家。

体制机制的改革仍在不断深化。目前,长三院还在打造“团队—中心—研究所—专业院”的层级式科研团队成长体系,畅通团队成长和资源匹配渠道。

“我们要在面向市场的开放环境中,给人才充分尝试的机会。”长三院党委副书记邵向荣说。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产学研要素全面融通

北京冬奥会上,有着“雪上F1”之称的雪车项目,其最快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130公里。赛场内,运动员们在紧张鏖战;赛场外,来自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柔电院”)的数据官们正目不转睛盯着屏幕。

原来,运动员使用的设备里装载了一块特殊的传感器。借助后台系统,可以采集运动员的运动数据并形成相应的参数报告,为后续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这块特殊的传感器是柔电院团队研发的产品。在柔电院,既有基于TSV的多芯片埋入式柔性三维封装技术,它是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尖成果;也有像雪车内置传感器这样的产品。建院以来,柔电院坚持以产品为导向,引入创投基金,面向市场,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摔打才能长大,我们鼓励把项目放到市场上历练,将团队推向市场,实现‘饥饿状态下的发展’。”长三院主要负责人说,只有成为“自己找食吃的野生部队”,才能摆脱温室的环境,经受住市场的考验。

为此,长三院按照“一院、一园、一基金”的发展模式,将柔电院作为首批试点单位。

“柔性电子技术是全球竞争激烈的前沿科技高地,我们一方面通过省校共建柔电院,同时设立产业园和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这位负责人介绍,面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化模式,真正实现了基于学术研究的工程化与产业化融合,能够更好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柔电院柔性生物电子事业部负责人陈毅豪,是柔电院“科技助力冬奥”团队的一员干将。在这里,他一边从事基础研究,一边带领团队开展成果转化,短短一年时间便结出硕果。

这里面,有一个“北斗七星”机制在起作用。据介绍,“北斗七星”指的是政府、产业、大学、科研、金融、科技中介、市场应用7个要素,这些要素相互促进,构成一种新型创新体系。

如今的柔电院,不仅拥有4个省级平台,还在积极推动柔性电子相关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嘉兴。依托这些创新平台,柔电院实现了科技的原始创新和技术突破,探索了一条依靠院地合作,使基础研究走出去并实用化的产学研融通道路。

“我们的愿景和目标是成为全球柔性电子关键技术研发高地和产业策源地。”柔电院院长助理陈鑫表示。

科技与经济融合

构建“硬核”成果孵化体系

用声光精准防治病虫害、环保无毒快速灭火……长三院孵化的企业不光技术领先,满满的“硬核”科技更是遍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孵化模式解决了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投资和孵化的组合也让我们能够依托优质企业的税收奖励和基金投资收益,形成了可持续的盈利模式。”邵向荣介绍。

截至目前,长三院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等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9个、省级创新创业平台24个,孵化培育企业2500余家,其中上市(并购)企业50余家,规模超百亿的企业10余家。仅2021年,长三院就新增投资孵化上市公司12家,有7家企业被评为独角兽或准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

“基于深紫外LED技术的杀菌消毒灯,不污染环境,能够有效替代市面上的汞灯。我们的工作就是实现深紫外LED芯片的后期封装。”胡晓东博士介绍。

为了实现更高层次的招才引智,长三院以离岸孵化器为抓手,引进的高层次海外人才可以先在海外孵化器进行前期孵化,再移植到国内落户。

2015年底,长三院和嘉兴市共建了第一个离岸孵化器——“嘉兴·硅谷离岸孵化器”。还在海外设立了多个离岸孵化器。目前,在孵项目达1500余项,“带土移植”项目630项,形成了“孵化在海外、转化在嘉兴”的格局。“院地合作、离岸孵化、精准引智”的模式也大获成功。

“下一步我们还将依托现有的孵化体系,重点转化孵化具有示范性、引领性的重大科技成果和产业化项目,加快专精特新、小巨人、隐形冠军等科技型领军企业培育。”邵向荣表示。

长三院的展厅中,写有“坚持科技研究,坚持产业发展”的12字院训十分醒目。19年的发展时间里,长三院扎根嘉兴、立足浙江、面向长三角,探索出了依靠自身力量逐步成长壮大的路径,在实现科技创新转化的同时,为区域经济做出贡献。

长三院所处的嘉兴科技城,如今已经集聚起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研究团队。“从某种程度上说,新型科研机构不断发展壮大,在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区域创新发展环境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长三院主要负责人说。

《 人民日报 》( 2022年03月21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