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晋公子
本期话题
作为晋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位代君行权的异姓大臣,赵盾对晋国未来的政治走势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在他当政的二十年里,留下了“贤臣”的口碑,但也沾上了“弑君”的污点。
究竟这个复杂的政客在六卿专权、三家分晋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
1、权臣赵盾公子乐死了,狐射姑出逃。这部历史剧要照此推演下去,似乎公子雍回国即位,赵盾稳坐首辅已经是板儿上钉钉的事情。
但正是在这里,历史却显示出了它的不可预测性:那个曾经坚决支持公子雍返国的赵盾突然变卦了。
对这戏剧性的一幕,司马迁是这样叙述的:
灵公元年四月(公元前620年),秦康公曰:“昔文公之入也无卫,故有吕、郄之患。”乃多与公子雍卫。太子母缪嬴日夜抱太子以号泣于朝,曰:“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舍适而外求君,将安置此?”出朝,则抱以适赵盾所,顿首曰:“先君奉此子而属之子,曰‘此子材,吾受其赐;不材,吾怨子’。今君卒,言犹在耳,而弃之,若何?”赵盾与诸大夫皆患缪嬴,且畏诛,乃背所迎而立太子夷皋,是为灵公。发兵以距秦送公子雍者。赵盾为将,往击秦,败之令狐。——《史记·晋世家》司马迁说,在得知秦康公发兵护送公子雍回国即位的消息之后,晋襄公的遗孀缪嬴抱着太子夷臯在朝堂上日夜号哭,痛斥群臣废黜太子是蔑弃君父,合起伙来欺负先君的未亡人。
她还将愤怒的矛头直指当朝首辅赵盾。这对孤儿寡母跑到赵盾家里,当面质问他:为什么违背先君遗诏,不让太子继位?
被缪嬴堵住门口,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控诉了老半天,赵盾最终选择对缪嬴作出妥协,同意立太子夷臯为君,并毁弃原议,发兵将公子雍拒于国门之外。
赵盾的态度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转变,司马迁解释说,是因为“赵盾与诸大夫皆患缪嬴,且畏诛”。
这个解释细推敲起来,含糊的地方颇不少:
赵盾和诸位卿大夫究竟为什么以缪嬴为患?
是因为缪嬴的谴责让他们背负上了道德的罪孽?还是因为缪嬴有能力对他们采取强硬措施,这些人因为害怕被诛杀,所以才被迫向缪嬴妥协呢?从司马迁的文脉来看,他叙述的貌似是后一种意思。
但照这样解释恐怕讲不通:缪嬴和夷臯这对孤儿寡母哪儿来的能力对执政大臣、中军主帅赵盾采取强硬措施呢?
我们可以参照一下晋献公驾崩之后少主奚齐与权臣里克的故事。当年的里克还不是朝廷首辅,都能够轻而易举地在晋献公的丧礼上杀掉奚齐,而晋献公的遗孀骊姬对此却束手无策。(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参看旧文《“让国”事件的背后秘闻:贤明的重耳为什么败给平庸的夷吾?》)
现在面对着口含天宪,手握兵权的赵盾,缪嬴有什么能耐令他胆寒?如果她真这么有本事,又何必抱着太子到赵府哭诉,博取同情呢?
第二种理解既然不合逻辑,我们不妨换做第一种思路来推论:缪嬴的谴责让赵盾为首的群臣感到了良心不安。那么,那个能够对赵盾等大臣构成生命威胁的人又该是谁呢?
我的答案是:公子雍。他才是真正能够威胁到执政大臣赵盾的那个人。
之所以做出这个判断,我们可以从历史与现实两个方面来分析原因。
从历史上说,当年晋惠公夷吾和晋文公重耳都是在秦军的护送下返国即位的。无独有偶的是,他们在返国之后都处死过朝廷中的原执政大臣:晋惠公夷吾杀死了邀请他回国登基的里克,而晋文公重耳则联合秦穆公处决了阴谋反叛他的吕省和郄芮。
这个历史的巧合反映出:自外入主的晋国新君同留守国内的执政大臣之间极容易爆发争夺朝政主导权的冲突,而最终吃亏的每每都是大臣。
现实的情况则是,当公子雍启程回国之际,秦康公特意关照这位秦国亚卿说:“当年晋文公返国的时候就因为不带护卫亲兵,所以吕省、郄芮才能趁机作乱。这回我得给你多派军队!”
此言一出,不等于暗指赵盾会成为第二个吕、郄吗?所以才得多带甲士防着姓赵的嘛。
赵盾是邀请公子雍返国登基,可没料到会有大批秦军尾随他保驾护航啊!
要真是让公子雍这样回国,运气好呢,赵盾可能被架空,从此淡出政坛。但凡他要有所抗争,当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手除掉吕、郄的故事就得在他身上重演。
所以这一回赵盾是真的怕死。
与其引狼入室,让公子雍带着秦国的虎狼之师回来,不如卖给缪嬴和夷臯一个顺水人情——相比起公子雍来,这对孤儿寡母可让赵盾放心多了。
以上恐怕才是赵盾临时变卦的真实原因,而并非司马迁说的,赵盾是因为缪嬴的眼泪而遭到了“道德绑架”。
司马迁写《史记》常常表现出这样一种倾向,就是惯于从道德的角度去解释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
比如他在《晋世家》中讲述著名的“城濮之战”。晋文公在考虑是否与楚国进行主力决战的时候,司马迁是这样分析的:
楚围宋,宋复告急晋。文公欲救则攻楚,为楚尝有德,不欲伐也;欲释宋,宋又尝有德于晋:患之。——《史记·晋世家》司马迁说,是否与楚国进行主力决战让晋文公颇费踌躇,因为当时楚军正在围攻宋国都城商丘,楚成王和宋襄公又都曾经在晋文公流亡的时候殷勤地招待过他,楚、宋双方都是旧交情,文公帮哪边儿都觉得过意不去。
还是这个事件,《左传》中的记载却有不同:
(文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则绝。告楚不许。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在与楚国决战前,真正让晋文公担心的是,晋国的盟友齐国和秦国态度暧昧,如果他们不愿联兵参战,想要击败楚国,晋文公的胜算不大。
两相比较,《左传》中的晋文公更像一个审时度势、老谋深算的政治家,而《史记》中的晋文公则不免沾上些妇人之仁。
大概是因为继承了孔子修撰《春秋》的学术精神——“《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迁很看重在历史叙述中弘扬道德理想,传播价值观念。
因此,司马迁才会将晋文公在决战前的犹豫解释作报恩与念旧,也因此,他才会将赵盾在拥立新君事件上的临时变卦解释作对缪嬴的内疚与良心发现。
但这样的叙述有时模糊了历史发展的真实脉络,倒是阴差阳错地给后世演义历史的小说家提供了一种讲故事的思路。
赵盾拒绝公子雍,择立太子夷臯为君,这件事在三家分晋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此之前,晋国还从来没有哪个权臣具备这么大的能量,足以将自外入主的新君拒之国门之外。晋惠公、晋怀公和晋文公,这些自秦返国的流亡公子无一例外地都登上了权力的巅峰。
但到了公子雍这儿,从前的历史定律不再起作用了。
这说明从晋献公时代就已实行的不准国内收留同姓公子的政治规矩已经严重削弱了晋国公族的力量,而自晋文公被庐阅兵(公元前633年)以来形成的以异姓卿大夫出任三军将帅,佐理国政的制度则极大地提升了异姓诸卿的政治话语权。
《左传》说:
公族,公室之枝叶也;若去之,则本根无所庇荫矣!——《左传·文公七年》作为同姓公族的公子雍已经被挡在了国门之外,而公室之内,尚在襁褓的新君夷臯即将沦为赵盾手中的傀儡,眼下的晋国已经缓缓走进强臣弱主、尾大不掉的乱局之中了。
2、晋灵公的沉冤年幼的太子夷臯被册立为新君(即晋灵公)之后,晋国的政权实际上已经落入了赵盾的手中。
《史记》记载:
(灵公元年)秋,齐、宋、卫、郑、曹、许君皆会赵盾,盟于扈,以灵公初立故也。——《史记·晋世家》因为晋灵公年龄太小,不能亲政。所以执政大臣赵盾代替他召集齐、宋等六国诸侯在扈举行盟会。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卿大夫出面召集的诸侯会盟,与六国领导人等列齐观的赵盾此时俨然是晋国的国家元首了。
历史上的权臣秉政,往往都是钻了君主年幼的空子。但这个小孩子总有长大的一天。
14年的时间转瞬即逝,独立意识越来越强的晋灵公同赵盾的矛盾慢慢儿地尖锐了起来:
十四年(公元前607年),灵公壮,侈,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观其避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灵公怒,杀宰夫,使妇人持其尸出弃之,过朝。赵盾、随会前数谏,不听;已又见死人手,二人前谏。随会先谏,不听。灵公患之,使锄麑刺赵盾。——《史记·晋世家》司马迁对晋灵公的这段描述不禁让我想起了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殷纣王。这二位君主似乎有不少相同点:生活奢侈,性格易怒,惯于对身边的人滥施淫威。
但是,就像当年的殷纣王可能遭到西周史官的丑化一样(关于这一点,可以参看旧文《文王囚羑里:一次你不知道的逆袭事件》),《史记》对晋灵公的上述描写恐怕也是值得仔细推敲的:
如果在刚继位的时候,晋灵公还是一个襁褓婴儿的话,那么14年过去了,他正该进入叛逆的青春期。设身处地地为他想想,空顶着国君的桂冠,却无法行使列祖列宗传下来的最高权力。
晋灵公生活奢侈,喜欢讲排场,那无非是要显示身份,提醒周围的人:这个国家真正的主人应该是我,而不是那个姓赵的老朽!
至于对身边的人苛刻暴虐,予取予求,则显示出晋灵公的权力意识已经在灵魂深处渐渐苏醒。
就像一只幼虎尝试着扑食那样,这是它成为百兽之王的第一步。只不过拿着弹弓从高台上射人,透露出了他骨子里还是个幼稚而任性的孩子。
对晋灵公来说,赵盾是悬在他脑袋上的一把铜戒尺。因为这位执政大臣的存在,灵公不但无法树立国君的威权,而且还得时不时地听他训导。
在这种情况下,赵盾越是进谏,灵公的心理逆反必然越强。这只龇牙咧嘴的幼虎现在已经决定要对驯兽师的皮鞭发起反抗了,所以他才会指使鉏麑刺杀赵盾。
虽然刺客鉏麑在潜入赵家之后临时改变了主意,但灵公必欲致赵盾于死地的决心已经不可挽回,于是他又安排了对赵盾的第二次暗杀行动,并成功迫使赵盾出逃。
两次刺杀行动虽然最终逼走了赵盾,但灵公显然低估了赵氏在晋国政坛的影响力。
司马迁记载说:
盾遂奔,未出晋境。乙丑,盾昆弟将军赵穿袭杀灵公于桃园而迎赵盾。赵盾素贵,得民和;灵公少,侈,民不附,故为弑易。——《史记·晋世家》赵盾出逃之后,他的族亲——将军赵穿袭杀了晋灵公,并将赵盾迎了回来。因为赵盾做了多年的中军元帅,执政大臣,在晋国树大根深。
和他相比,晋灵公只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孩子,就算耿介的太史董狐执意在国史档案里写下“赵盾弒君”的记录,这位执政大臣的所做作为也很少遭到国人的质疑。
晋灵公死后,赵氏迅速擦干了他的血迹,并将晋文公的小儿子,当时避难东周的公子黑臀迎回国内,立为新君。
就在新君成公即位的当年,赵氏便藉着弒立攫取了一个更为重要的政治身份:
成公元年(公元前606年),赐赵氏为公族。——《史记·晋世家》如果说当初拒绝公子雍回国,是异姓卿大夫削弱了晋国公室的枝叶的话,那么现在赵氏取代同姓公子获得公族的身份,便意味着他们摇身一变成为了公室的新“枝叶”,而这像蛇一样的“枝叶”日益壮大,终有一天会让主干窒息而死的。
本文系小书房1538(XSF1538)的晋公子原创。已签约维权骑士,对原创版权进行保护,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vx:NYXDDqy授权。欢迎分享转发,您的分享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End--
欢迎走进小书房1538
和我一起在锦江边冲一盏盖碗茶
摆一点关于文学与人生的闲龙门阵!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