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怕,你不是一个人。
橄榄球队的硬汉球员、变性的女孩、肥胖的青少年……Netflix新剧《心跳漏一拍》和HBO剧《亢奋》的主角团里都有以上设计,但呈现出来的效果却完全不同。
《心跳漏一拍》中的变性女孩刚刚朦胧地意识到,自己喜欢上了最好的朋友。而《亢奋》里的变性女孩早已在社交软件上频繁地约男生,认为“征服男人也就是征服了女性化”。这注定了它们不同的分级,但在剧集的分类里,它们统一被称为“Teen Drama”,即主角均为未成年人的青少年剧。
在互联网成长起来的90后中国观众,对青少年剧并不陌生,2007年播出的美剧《绯闻女孩》就是其中的典型。在该剧首播的15年后,青少年剧有了足够丰富的样本:有严肃讨论性的《性教育自修室》,有以儿童为主角的科幻惊悚故事《怪奇物语》,以及不回避社交媒体对00后影响的《亢奋》。
十几年里,剧集的播出渠道从电视台转移到了流媒体,青少年的表达方式也早已不同。但无论表达形式和讨论重点如何变化,青少年剧始终以其统一的命题吸引着未成年、乃至30岁以下的观众们:
在混乱的未成年期,无论你有多么疯狂和阴暗的想法,有多么失败和羞耻的经历,你都不是一个人。
“每一个父母的噩梦”“每一个父母的噩梦”,是《绯闻女孩》首播时的宣传语之一。而剧中泛滥的床戏和吻戏,最终也确实成为了一部分父母们真实的“噩梦”。
父母们曾向电视台举报,但《绯闻女孩》最终成为一个时代的流行文化。2012年1月26日,为了纪念《绯闻女孩》第100集播出,前纽约市长宣布,将这一天定为纽约市的“绯闻女孩日”。
《绯闻女孩》
与《绯闻女孩》同一年播出的英剧《皮囊》,虽然影响力略逊一筹,但仍然是青少年剧里另一座高山。被定为限制级让它得以更大胆的呈现床戏、吻戏、出轨、药物滥用、自杀等场面,每两季就会有未成年主角以死亡划下沉重的句号。
《皮囊》
《皮囊》和《绯闻女孩》为青少年剧锚定了坐标系的两轴:一方的色调更为真实,其中不乏消极、颓废、沉重、迷茫,另一方则常把主角设计为高阶层人士,整体是明亮而梦幻的。无论是何种路径,剧中的青少年们都在高调地彰显着自己的不平凡。
两部剧的流行,乘上了媒介变化的东风。2007年,博客盛行,第一代Iphone正式发售。全世界被互联网覆盖的90后,都能熟练地找到这些剧集,并在网络社区里进行交流。外媒曾把《绯闻女孩》称为“tumblr时代走红的第一部剧”,而在tumblr观看和讨论《皮囊》也是美国成千上万青少年生活的一部分。
2015年,Netflix全球独立内容副总裁埃里克·巴马克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针对青少年的视频内容很少,“在随需应变的世界中,却没有一个平台在试图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次年,《怪奇物语》正式推出。这个以80年代一个美国小镇上发生的一系列超科学事件为背景,以一群青少年为主角的故事,成为2016年Netflix收看数最高的原创剧集之一。它为青少年剧打开了一个新角度:不需要纠结于情爱,冒险故事一样精彩。时至今日,《怪奇物语》仍时不时登顶热播剧榜。
《怪奇物语》
吃到青少年红利的Netflix,用10亿美金的高价购买了《绯闻女孩》版权。2018年,Netflix西班牙推出了《名校风暴》,以校园谋杀案为开端,堪称更为限制级的《绯闻女孩》,同样跻身Netflix非英语剧排名前十。
除了屡试不爽的经典套路,Netflix也在试图找到青少年话题里更细微的切入点。2019年播出的《性爱自修室》,男主角有一位研究性心理学的母亲,从小耳濡目染的他开始在校园里开设性爱诊疗室,为同学解答问题。
从看似限制级的“性”来展开,它想要讲述的仍然是青少年的懵懂、迷茫,以及对亲密关系的未知和恐惧。它借由男主的理性和科学主义,呈现的是这样一种理念:任何事情,无论多么尴尬或复杂,都可以通过与人交谈来解决。
Netflix的对手HBO则在这一年推出了《亢奋》。这部剧的主角是与毒瘾抗争的女孩,表现上更接近《皮囊》的消极和颓废,而在这部剧中,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渗透更为严重了。
《亢奋》中的台词
“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什么能让我保持注意力的事了。”一个角色曾经这样说道。他们通过社交媒体自我发泄,也被社交媒体流传的“建议”淹没。
社交媒体无疑塑造了这一代青少年的新生活,而这一代父母们,也有了新的噩梦。
悬浮的剧,演给悬浮的青少年从被家长们投诉的《绯闻女孩》,到“可以和家人一起看”的《心跳漏一拍》,无论是“限制级”还是纯情,它们都有着相似的内核:青少年在与外界的剧烈碰撞中确认自我的过程。
2021年Netflix青少年剧《青春王室》的编剧认为,青春期是很特殊的阶段,“我们有很多的第一次,初夜,第一次有朋友,第一次意识到父母是不完美的,开始想为成为什么而做准备。”
在这个阶段,对于自我的认知还是混沌的。《羞耻》是挪威在2015推出的一部青少年剧,其与《心跳漏一拍》有一个相似的情节:男生在谷歌上检索资料来确认自己的性取向。后者的男主角被一系列抗议视频吓得流下了眼泪,前者的男主角则不愿意相信结果,开始在生活里对同性恋恶言相向。
而面对外界,青少年多少会有“羞耻感”。《羞耻》的两位编剧在长达8个月的调研中了解到,对家庭的羞耻感、对宗教的羞耻感、无法融入社会的羞耻感是青少年们经历的主要挑战。“现在的青少年因为想要变得完美而承受很大的压力……我们想要告诉他们,他们现在经历的挫折比如表白被拒绝,不是他们的问题。我们想要借给他们一些幽默、自黑的工具,让他们遇到问题时可以直面恐惧。”
无处不在的社交媒体偶尔会助长“羞耻感”,并且往往是以“正确”的姿态出现。《亢奋》第二季中有这么一段,胖女孩凯特“厌恶自己,但她不能说,因为现在全世界都在鼓励爱自己”。在剧中,一群美丽、前凸后翘的女孩围着她大喊“爱自己!”这种“正确”让她的“厌恶”成了一种“羞耻”。
导演在解读这段时说:“这是一种呈现社交媒体令人窒息的特质的有趣方式。我觉得人们一直以来都是在给没有要求建议的人提供建议,我认为不被听见、不被重视个人感受的经历,是更为庞大的挣扎。”
青少年想要被听见,却拙于表达。《亢奋》中设计了许多这种戏剧化桥段,对导演而言这是对一些敏感话题的处理方式。“我想做一些不太依赖角色谈论他们的感受的事情,因为年轻时最困难的一件事就是表达自己的感受。”
极致的视觉烘托是他们的手段之一,为了呈现其色彩质感,《亢奋》导演甚至让柯达重启了一条胶片的生产线,用胶片来拍摄,模仿剧中角色妆容的“亢奋妆”也一路从Tiktok火到小红书。
而在《羞耻》和《青春王室》中,他们试图达到极致的真实。两部剧中的演员几乎都与剧中角色年龄相仿,很多还是从未有表演经历的“素人”。他们在片中多素颜出现,可以清楚地看见脸上的粉刺和青春痘。这种纪录片逻辑延续到了剧情中,在《羞耻》中,就有几个朋友聚集,各自玩手机,刷社交媒体或者给其他人发短信的沉默情景。
《青春王室》中的王子
尽管从《绯闻女孩》到《亢奋》,对青春剧“悬浮”的指责从未停息,但青少年的生活本身,或许就是“悬浮”的。
《纽约客》曾在一篇《绯闻女孩》的剧评中写道:“儿童是本能的享乐主义,青春期则是品尝正当的自私和无知的最后一口美味。阴影落下之前,光线最为金黄。”
没有“羞耻”,只剩“叛逆”青少年剧的全球浪潮里,中国观众并未缺席。
《绯闻女孩》《皮囊》更新时,90后们正处于从博客、贴吧、论坛,转向人人网、微博聚集的时代,到了2015年的《羞耻》,微博已经成为最大的根据地。这部剧在微博的火热也被挪威主创们知晓,并在阿根廷的一次分享中作为案例分享。
但我们的青少年剧在这场浪潮中,却是缺席的。而我们有给儿童看的剧,有给成年人看的剧,却似乎唯独不生产给青少年看的剧。
国外从《绯闻女孩》到《亢奋》,国内则是仙侠玄幻到古偶。多位制片人曾向毒眸提起,玄幻剧的目标受众是青少年,这也是这些剧总在寒暑假播出的原因。
男生在玄幻剧里,体会“天选之人”打怪升级的爽快。男主角常背负着重要使命,并在寻找和实现这一使命的过程中集结起一群伙伴,冒险、杀敌。女生在玄幻剧里,体会矢志不渝、乃至“轮回三生三世”的极致情感,这里不仅有相互扶持的伙伴,也有喝忘情水都截不掉的爱恋。
如果青少年想在现代剧里做主角,那这部剧多半需要和教育挂钩。《小别离》和《小欢喜》中集中呈现了三组家庭,三组家庭的小孩也有“革命友谊”,但日常交流的内容还是离不开家庭和学习,虽然观众可以嗑孩子们之间的“CP”,剧却都不能点出来。
此外就是青春题材网剧,如《风犬少年的天空》《最好的我们》《你好旧时光》《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几部高口碑青春剧。不过,这些青春剧的背景设定往往蒙上了“怀旧色彩”,我们没法看到如今成为生活一部分的社交媒体如何影响了青少年,而他们的爱情也往往要等到成年后才能修成正果。
《穿越火线》是唯一一部从电竞视角写青少年故事的,但吴磊饰演的电竞少年仍需要设定成19岁,刚好越过18岁。就像前几年,都市成熟女性都需要把年龄卡在29岁一样。
玄幻剧,教育剧,青春剧,由此构成了《羞耻》《亢奋》平替。激烈的感情交由玄幻剧,占比较高的校园内容交给教育剧,朦胧的爱情和现实的友情交给青春剧。
或许是市场上的创作者们也感觉出来少了些什么,2020年曾传出了《羞耻》中文版的选角招募消息——主角设定为18岁,得到了成年的“赦免”。质疑声随之而来:我们真的能真实呈现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羞耻感”吗?
挪威编剧随即在INS上表示,并没有向中国授权过这不作品。一片质疑声中,中国版《羞耻》已无后续消息。对了,它的中文名并不是青少年们要抗争的“羞耻”,而是“叛逆”。
文 | 符琼尹
编辑 | 赵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