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告诉你可以永生,但是相应地,你需要付出千刀万剐的代价,你愿意吗?
2015年,美国一位85岁的老太太勇敢地接受了这一项挑战。她曾经对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说:我就在你的锯下,请随意。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位老太太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事情呢,而所谓的“千刀万剐”,到底是什么?
美国老太太死后被分割27000片这位老太太名叫苏珊.波特,她的经历非常坎坷,本来出生在德国,小时候跟着父母逃到美国,但父母很快就嫌弃她是个累赘,把她丢给了祖父母抚养。祖父在她4岁的时候就去世了,14岁的时候,祖母也永远地离开了她;未成年的苏珊只能无奈地住进孤儿院。这之后,她也曾经尝试联系父母,但早已各自重组新家的父母,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要接纳她。
父母和亲情的长期缺位,让苏珊完全不懂得如何与家人朋友相处,以至于她结婚后,和自己的女儿的关系十分僵硬,女儿成年后,就再也没有回过家。苏珊只能和丈夫相依为命,而当丈夫也去世后,孤独的苏珊就只能每天读书看报来消磨时间。
不过也感谢她订阅的各种各样的报纸,她能够在每天各种各样的花边消息中,注意到一条关于可视人计划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维克.斯皮策,这个人可不简单,就是他主导了世界上第一例切片人手术。
可视人计划,最早要追溯到1989年,由美国医学图书馆发起,计划目标是要制作一个长期的、可多角度透视的数字人。只不过这个“人”的制作过程比较残忍,需要将人体一片一片切开,再用相机和扫描仪对切面进行扫描,再把这些图像和各种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最后再由计算机生成一个完整而立体的三维人体标本数据。
扫描仪扫描平面图形我们都知道,但扫描平面再生成立体的图像,就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不过技术问题可以克服,最难的还是等到一个愿意将自己的遗体切割成无数碎片的人。很显然,这个实验一开始就遇到了巨大的难题,因为无人响应。
直到1993年,维克.斯皮策才获得了第一具可用于切片的尸体。这是一名来自得克萨斯州的健康男性,不过他被处以死刑而亡。受限于当时的切割技术,当时这具遗体只被切成了2000份,因此声称的模型也就不太理想,实验再一次中断。
1994年,一名死于心脏病的59岁女性,成为第二个数字人,她被切成了5000个连续横断面。虽然还不算成功,这两个初代数字人已经为全球4000多家机构提供了医学研究服务。
2000年,苏珊通过报纸上的联系方式找到了维克,自称愿意成为数字人。维克大喜过望,这才是他坚持做实验以来,第一个自愿捐献自己遗体的人。他当即邀请苏珊到自己的实验室来,他迫切地想要见一见这位可爱的老太太。
然而维克的欣喜并没有维持多久,因为苏珊并不符合他想要的实验人体的标准,苏珊的身体经历过车祸,还做过双乳切除手术,现在的苏珊已经72岁了,身体患有各种疾病,黑色素瘤、糖尿病和溃疡等,几乎每天都在遭受疾病的折磨,而且她经过医生诊断,只剩不超过一年的寿命。理智地说,这样的身体条件,对于维克而言,没有太大的实验价值。更何况,当他听说了苏珊一生的经历之后,更是不忍心,死后让老太太的身体经受这样的对待。
但苏珊非常坚持,对于她而言,现有的人生已经没有多少意义,但能换一种方式永生,是她目前非常愿意做的事情。维克最终答应了苏珊的请求,他想着,做一个温暖有情感的数字人模型,也是可以的。维克邀请苏珊经常到他的实验室来,对实验人员讲她身前的故事。还带她参观了数字人实验室,她亲眼看到了学生们是如何处理尸体的,也看到了切分尸体的锯子、存放尸体的冰箱,看到了浇灌了聚乙烯醇的尸体,也看到了之前的切片数字人。
渐渐地,她变得开朗了起来,和所有的实验人员都成为了家人般的存在;医生们不仅关注苏珊的身体变化,也倾听苏珊的个性需求,知道她喜欢泰迪熊玩偶,喜欢歌剧《浮士德》。
苏珊也为在医院里遇到的病人准备小礼物,早产婴儿的小毯子和小帽子,陪住院的一年级小朋友吃饭聊天,有时候医院的礼品店忙不过来,她也能当店员,经常都有来实习的一年级学生陪她吃饭,还邀请她去参加毕业典礼。虽然她偶尔会发小脾气,但整体情绪变好的苏珊又多活了15年。在她85岁的时候,她自觉身体已经在不断衰弱,她对维克提出了要求,希望在切分她的时候,身边可以洒上玫瑰花,同时播放着古典乐。
2015年,苏珊在疗养院去世。她手里紧紧捏着一张小卡片,上面是维克的联系方式,苏珊告诉照顾她的人,发现她死后,一定要尽快联系维克,因为遗体回收只有4个小时窗口期。苏珊担心长时间和她相处的实验人员不忍心下手,她还曾轻松地鼓励大家:随意把我放在你的锯下。
维克及时取回了她的遗体,放在零下26℃的环境中冷冻处理。2017年,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在这个实验室的门上,维克画上了美丽的玫瑰,实验室里一直播放着莫扎特的安魂曲。切割工作开始了,首先把苏珊的遗体分为了四份,其中一部分切成了27000片;其中,从苏珊头顶到鼻子,就有6900个横截面。国家地理从最初苏珊联系实验室开始,记录了这整个事件的发生。并且发布在2019年的新年刊人物特辑部分。
苏珊从变成一堆毫无意义的骨灰,到现在变成了电脑里的可视人,她完成了她的重生。无论苏珊的初衷是为了自己还是帮助他人,她捐献遗体的所作所为都是伟大的,值得崇敬的。在我国,截止到2018年9月9日,登记志愿捐献器官的人数已经有614608,已经捐献的有19389例,捐献器官54956个。
我国数字人计划2001年,我国也提出了数字人计划。最初这个构想由我国著名的人体解剖学家钟世镇提出,然后被列为了国家的863计划之一,当时,钟老先生已经76岁了。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钟世镇和团队在项目开始之初,就提出,要做技术不输于美国和韩国的亚毫米级磨削的数字人。
我国在这方面的优势之一,就是愿意捐献遗体的人可比美国开始实验时多了好多。钟世镇在捐献的28具遗体中,精挑细选了1具28岁的男性。因为经过检测,他的身体各方面都非常健康,同时也没有感染任何传染病和代谢疾病,制成数字人的作用才能发挥到最大。
这具男尸被命名为中国数字人男1号,他一共被切为了8952片,每一片切片的厚度在0.2毫米左右,一部分涉及到精细器官的切割,其切片厚度远远低于0.2毫米和这个数值。每切下一片,为了防止出错,尽可能减少不准确,课题组需要马上用高效数码相机和扫描对横截面拍照、转化为数据放入电脑。男1号所用的相机像素高达2200万,图像分辨率为4040×5880,在全世界的同类切片虚拟人中,首屈一指。为了让男1号能够尽善尽美地呈现在电脑中,课题组切的每一片都十分小心,每一次扫描也都全神贯注,因此,光是切割和录入数据,就花费了整整27天,总共上传了接近20万张图片。然后再进行海量的图片数据集的构建和管理,最终才得出了我国第一套高分辨率的人体生理系统三维解剖结构数据集。
虽然我国数字人的开展要晚于美国和韩国,但在技术上,我们的男1号不仅能够清晰地看到骨骼和肌肉,还能分清人体的动脉和静脉血管。这一切都是因为,钟世镇在构建三维人体的时候,创造性地加入了自己研发的血管铸型术。未来我国的医生在利用数字人进行学习和练习的时候,还能看清楚血管的走向,这在全世界也是一项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技术巅峰。
2003年,我国第一例女性数字人数据集在广州第一军医大学构建成功,这次勇敢捐献自己遗体的是一位年仅19岁的广西少女,她在一年前因为食物中毒而死亡。她的遗体被切成了8556片。
也许有人会有疑惑,为什么我们国家的数字人,不切个上万刀呢?数字人建模是不是切片越薄、越多,才是最好的?钟世镇解释说,虽然我们的数字人切片数量看起来比不上美韩,但我们的技术是纳米级的,可以达到想切多薄就切多薄的程度,但没有那个必要。一些局部的器官数据集,比如骨头和内脏,只需要切割到0.2毫米就足够。再加上,按照目前的切割方法,得到的数据已经十分庞大了;如果再精细切割,不仅增加了很多没有必要的工作量,关键是计算机无法运转那么高的数据集。
在电脑上完成的数字人,完完全全就是现实人类人体的复制体,只不过是通过数字表现在电脑中。而现实中的遗体,已经经过切割化为肉粉了。很多人会觉得,现在已经有CT扫描可以检查身体了,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地构造数字人呢?其实数字人不光是能够更直观、准确、形象地帮助我们了解人体,更重要的是在医学上的意义。
数字人除了情感和思维,其他的生物反应,都和人类一模一样。所以可以用“他”来帮助人类试药,从而更准确地判断,一种新药在人体上是如何发生作用、产生疗效的。未来人类做手术之前,也可以通过虚拟人来进行练习,这样可以增加医生在实际操作中的熟练度,减少失误,提高手术成功率。
另外,比如汽车测试,在沙漠、冰川中测试人体的反应等实验,也可以通过数字人进行,避免用真实人去实验的时候受到的各种局限,同时也减少了人类的伤亡,减少实验次数,大大降低实验成本。
2004年,我国的数字人还参与了神六返回舱设计和着陆过程的实验中,当时,钟世镇带领南方医科大学临床解剖学研究所的专家们,为了实验返回舱非正常着陆时人体遭受的冲击,以及获得航天员椅子的角度、避震杆的位置等基础数据,所进行的实验,都是通过数字人数据集完成的。
到目前,我国的数字人研究已经踏入了第二阶段,也就是数字物理人阶段,未来还有数字生理人和数字智能人的难关,也就是说,未来的数字人可以有生老病死的物理性变化,或许还能拥有思维、情绪和感知能力。也许,这才是一种真正的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