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正心正举公众号
文丨南鸢 ·
一项研究数据显示,有六成的小学生长大后的梦想是当明星,仅有三成想成为科学家。
这是不是与80后、90后小时候的梦想大相径庭?
千禧年之后的一代,诞生于中国物质强盛时期,他们从一出生就享受着物质带来的丰厚的红利。他们认为世界就应该是这样——人类理所应当享受极大的资源占有,物质与能源会被源源不断地供应。
除了享受物质,人们如何安身立命?人们的精神世界将归属何处?
修正思维 改变行为
1.克己
这么多小学生的梦想是成为明星、网红,这种现象真正令我们担忧的是年轻人太容易接受媒体、网络呈现出来的东西。这种流于浅层的追求会让人误以为只要是众人推崇的就是对的,只有被人肯定才能体现人生价值。
而这也正是现代社会浮躁的真正原因,人的心定不下来就很难在所做的事上出成效。事不成则无以立,就容易啃食老本、复制模仿,而鲜有创新,人类文明也很难进步。
所以,我们需要从浮华的表象中看到人心的原来面目和真实需求。这就需要从内心、从原有的观念改变上入手,通过修正思维,进而改变行为。
现代,人们很容易地理解博爱、民主、法治的这些现代概念,但越来越少人接纳仁爱、克己、孝慈这些古老的美德。
克己,就是古老的传统文化教我们要懂得自我克制。所谓,“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
克己是一套修身工夫。上起孔孟老庄、中经隋唐禅佛,下至宋明理学,历代先贤无不一对自我的认识和控制自我这一目的上做出努力,只有回归人之自身,人才不会为外物所支配,对于现代社会,也就不会为科技、劳动等所异化。
“克己”的当今意涵,是指人对自身价值的肯定——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为仁由己”、“反求诸己”,而不需要外物的标榜,作为自身价值的依据。
很多时候,我们会被别人问及,或者自己也会无端地冒出这样的念头——“我应该做什么?”
放下手头的工作,我们一下子就无所适从。于是,开始向外追求答案。
比如,曾经那些盲目跟风考各种证书的人已经认识到,花费九牛二虎之力获得的证书,实际上能用到的非常少。
跟随潮流,会让你暂时地逃避迷茫,但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办法。克己的重要性就是让人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所在,以及听从自己的真实需求。为己、为人,不应该被外界的流行、潮流所左右和决定的。
而那些跟随时代大流的人也早就认识到——世事变化太快。早些年非常流行的金融、财会专业,这些年的就业率一度走低。2017年年底,政府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证,象征着执业能力要比所谓的敲门砖、一纸证书更重要。
“我应该做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通过任何人给予答案,因为这是一道证明题,需要用一生去求证,这种求证就是人的内在的不断超越。
2.合理需求与过度欲望
克己,是对人成长的否定之否定的内在超越。在知觉的前提下,剔除野蛮的欲望。
欲望的生长是自然的,但是过度的欲望只会让人疲于奔命。就像在电影《夜宴》中,饰演武则天的章子怡在一片茜素红中,拼命、用力地想要抓住,那一片红像熊熊燃烧的欲望,吞噬着无数人的生命……
本杰明·富兰克林认为:“金钱从没有使一个人幸福,也永远不会使人幸福。在金钱的本质中,没有产生幸福的东西。一个人拥有的越多,他的欲望越大。这不是填满一个欲壑,而是制造另一个。”
一个人只有发现自己的本身价值,才会有着力处,才会知晓哪些是个人成长中的必要需求,哪些是不必要的欲望。
宋明理学家朱熹认为,饮食是正当的,属于天理范畴。但要求美味则是多余的欲望,属于人欲。
这个观点用之于今,可以是——追求饮食的美味也是正当的,但要看你如何追求?是追求精致至极、铺张浪费,还是像追求所有美好的事物一样,以从中获得乐趣、发现意义。
这种对内心欲望的觉知与及时克制,最后自动上升为更高一层的意义,就是克己的实际工夫。
如此,我们就更容易理解梦想——成为明星或科学家只是路径,本质上差别并不大。许多孩子从明星身上看到了青春奋斗的热情、表达自我的自信,在青春期善于模仿的年纪,这是有益的。相反地,如果成为科学家不是为了奉献,而只是为了头衔、名誉,这就不足以效仿了。
这其中的角逐,其实就是人生每一时每一处都会出现的挣扎——保持内心的安定的同时,追求合理的欲望。
这就需要——致中和。
动态平衡
3.致中和
“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中庸”即是指不偏不倚的、刚好的平常状态。它不仅是一种修养性情的方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放之今天,毋宁说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
欲望本于性情,把握好分寸,本无好坏。而中庸之为至道为何会被孔老夫子称之为难以达到,难在事事都能做到恰到好处。
克己是一种向内收的状态,有大开必有大合,这种向内的收敛是相对于欲望不断生长(大开)的大合,克己不是像卫道士一样,屏息凝神地排斥所有欲望,而是一种往回收的中和,即我们所说的致中和。
《中庸》一文中又有说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是根本,和才是最后通达的境界。达到中和的状态,即是天地万物各在其序,自然生长。对于人自身的成长,亦是如此。
古代用诗书礼乐教化人心,使人之性情归于平和的状态。“无过无不及”的中和状态,才是中庸的境界。对于现代社会年轻人的梦想,其实我们真正担心的不是最后要成为谁,我们也大可不必为想成为科学家占比减少而恐慌。我们要关注的是,年轻人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中,他们通过对自己的认识,根据外界的变动,不断地调适,做到克己之无愧于心,赢得他人肯定,最终实现个人价值,这或许就是每个人之小循环系统中的致中和的最佳状态了。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文章版权归本平台所有 转载请联系“正心正举”
本文由正心正举研究院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