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元帅庙。资料图
琵琶怒掷叛将安禄山,诗佛王维泣泪为他写诗,唐玄宗封他为“天下梨园都总管”,南派梨园子弟尊他为“戏神”。他就是雷海青。一位宫廷乐师千百年来备受民间崇仰,由“戏神”上升为地方保护神。让我们走进雷海青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揭开田公元帅信俗的面纱。
被封“戏神”
凝碧池琵琶掷叛将
一个普通的宫廷乐师,为何死后被筑庙祭祀?这还得从1200多年前的“安史之乱”说起。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政变。是年,长安城被攻破,皇室西逃,避难不及的文武百官,以及包括雷海青在内的梨园子弟均被乱军俘虏至洛阳。
一日,安禄山在凝碧池设宴,命雷海青演奏《霓裳羽衣曲》取乐。雷海青不屈从于奸贼,向西方磕头后手执琵琶怒掷安禄山。安禄山恼羞成怒,凶残地杀害了雷海青并肢解示众。
一代诗佛王维从好友处闻知此事,悲痛难以自抑,提笔写下了《凝碧池》:“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更朝天。秋槐落叶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王维含泪追悼梨园英雄,至此也让雷海青名留青史。
唐玄宗被雷海青忠义之举所感动,诰封其为“天下梨园都总管”。“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唐肃宗又依郭子仪所奏,追封雷海青为“太常寺卿”“田都大元帅”。而后,雷海青被梨园子弟奉为“梨园祖师”“相公爷”,被众多剧种尊为“戏神”。这位带着忠烈英雄色彩的田公元帅寄托了百姓们的心愿和希望,千百年间,渐渐从人变为了神,甚至超出了“戏神”的范畴,被闽地乡民尊崇为“挡境保护神”。
镇庙之宝
福州元帅庙三块古匾额
与福州三坊七巷隔着一条杨桥路的元帅路,在福州家喻户晓。路名来源于盛名在外的福州元帅庙。庙里供祀的主神正是田公元帅雷海青。寺庙虽小,但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海峡两岸有史可稽最悠久的元帅庙祖殿。
相传雷海青的宫廷同行(或弟子)出京逃难,流落到莆田一带,从而培育出莆田百戏、莆仙戏。从此,莆田一带戏剧木偶艺人尊雷海青为“戏神”。此信仰传入福州,田公元帅也就成为福州戏剧、木偶界的“戏神”。
据清《闽杂记》考证,福州元帅庙始建于宋朝高宗年间,距今已有800多年,约于清乾隆年间重修。现庙中完好保存有清乾隆甲子年(1744年)刻有的“乐管钧天”与“鉴殿”两块金字漆匾,是277年前曲艺社团“兰桂社”赠送的。
庙中还保存有林则徐于清嘉庆十六年亲笔题写的“恩威显赫”金字牌匾。林则徐为什么送给元帅庙匾额呢?原来清嘉庆年间,清初“三藩之乱”平定已有百年,天下承平日久,元帅庙也因地近督抚衙门而香火旺盛。林则徐父亲林宾日经常带他参加元帅庙法会。林则徐在考中进士的清嘉庆十六年冬季,题赠“恩威显赫”四字,并制成金字匾额。元帅庙现存的“恩威显赫”“乐管钧天”“鉴殿”这三块古匾额作为镇庙之宝,是研究福州戏曲历史和福州历史名人的珍贵实物资料。
“踏棚”“过炉”
独特而丰富的信俗文化
田公元帅信俗代表性传承人郭美英介绍,福州元帅庙长期以来是福州地区戏曲、音乐的活动中心。福州民间有一种习俗,凡是新建戏台,必须请田公元帅“踏棚”,然后戏班才能演出。
此外,新戏班成立,还要到元帅庙“过炉”分香。除了这些,千百年间,元帅庙还形成了斗堂、午时茶等一系列独特而丰富的信俗文化。
田公元帅的信俗分布广泛,信众还分布于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国家。人们纪念雷海青不仅因为他是一位梨园乐师,是“戏神”,更崇仰他身上忠君爱国、舍身成仁的英雄品质。
值得一提的是,在台湾也有田公元帅众多分香庙宇,信众上万人,田公元帅信俗已成为闽台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2009年,田公元帅信俗入选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福州晚报记者 管澍/文 张旭阳/摄)
来源: “文化强国”光明日报协同推广平台福州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