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高价收购微信号_长期高价回收微信号

24小时在线收购微信

孤松!回收微信24小时在线(24灏忔椂寰俊鍥炴敹骞冲彴)

频道:24小时在线收购微信 日期: 浏览:24

本文章为WEFore原创。

孤松!回收微信24小时在线

风险引出:瑞幸美股突然暴雷引发资本市场关注

2020年4月2日晚,瑞幸咖啡(中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发现公司内部存在虚构成交数据等问题,虚构营业收入金额约22亿元。随后,瑞幸及其关联公司股价暴跌。目前瑞幸在全球的投资者眼中已经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资本泡沫。尽管瑞幸注册地远在开曼群岛,上市地为美国纳斯达克,但是瑞幸割的并非只有外国的韭菜,国内作为瑞幸业务的核心市场,其供应链上游的大大小小供应商势必带来较大牵动,加之中概股的集体信誉危机势必将给我国金融市场带来一定影响。对此,本文将以瑞幸咖啡事件给各方带来的影响为研究核心,对瑞幸造假事件进行详细梳理,从而给国内金融机构以警示。

公司背景:一路狂飙的瑞幸发展神速

作为国内第一家向星巴克公开叫板的企业,瑞幸咖啡发展速度堪称“神速”。作为神州优车的内部孵化项目,瑞幸咖啡于2017年11月8日宣布独立,正式携资入场。瑞幸咖啡自诞生的那一刻起,就自带互联网基因,利用烧钱补贴等互联网惯用战术高举高打,攻城略地。

截至2019年年底,瑞幸咖啡直营门店数达到4507家。这意味着其完成了2019年开店4500家的目标,门店数也超过星巴克,成为我国市场第一大咖啡连锁品牌。扩张的同时,瑞幸咖啡还单独分拆小鹿茶经营,发力无人零售,不断融资。2019年5月19日,瑞幸登陆纳斯达克,宣告瑞幸讲述的资本故事获得美国资本市场的认可。

风险介绍:承认财务造假股价应声暴跌

不过自诞生起,关于瑞幸咖啡的争议声从未停止。飞速的发展节奏,议程设定式To IPO模式,疯狂补贴的营销方式,发布会豪言的开店数量,花样繁多却又迷雾重重。2020年1月31日,浑水公司发布一份报告,报告认为,瑞幸咖啡从2019年第三季度开始捏造财务和运营数据,夸大门店的每日订单量、每笔订单包含的商品数、每件商品的净售价,从而营造出单店盈利的假象。又通过夸大广告支出,虚报除咖啡外其他商品的占比来掩盖单店亏损的事实。报告一经发布,当天瑞幸咖啡股价收跌10.7%。随后瑞幸咖啡在2月3日否认了所有指控,并回应称报告毫无依据,论证方式存在缺陷,属于恶意指控。

2020年2月13日,瑞幸咖啡被提起证券集体诉讼,一名美国投资者请求代表在2019年11月13日至2020年1月31日期间购买瑞幸股票的全部投资者起诉瑞幸及其两名高管违反证券交易法规,理由是瑞幸咖啡2019年第三季度以来所披露的财务和经营信息存在重大不实,要求法院判令瑞幸咖啡及相关高管赔偿上述被代表的全部投资者因信息不实遭受的损失。

2020年4月2日盘前,瑞幸咖啡公布提交监管部门的文件显示,在审计截至2019年12月31日的年报发现问题后,董事会成立了一个特别调查委员会。该调查委员会当日向董事会说明,发现公司2019年二季度至四季度期间虚增了22亿人民币交易额,相关的费用和支出也相应虚增。目前调查仍在进行,公司将进一步对财务数据等调整进行公告。

该公告发布后,4月2日股市开盘瑞幸咖啡股价随即遭遇多次熔断,当日收盘跌逾75%。4月3日,瑞幸咖啡股价继续跳水,当日收跌15.94%。6日,瑞幸咖啡股价盘中最高下跌超20%,贷款人对瑞幸咖啡股东Haode Investment Inc.(瑞幸咖啡董事长陆正耀为实控人)质押的7640万股瑞幸股权进行强制执行。

风险分析:瑞幸财务造假导致的风险事件根源分析

分析认为,瑞幸财务造假致股价大跌,总结来看具体原因可能涉及公司经营直接原因、公司发展模式原因及外部因素影响几大方面。

1、公司内控风险为造假提供土壤

从直接原因看,公司内控不严导致虚假交易和财务造假确凿无疑,尽管瑞幸曾矢口否认,但是根据此前国际做空机构浑水发布的调研报告来看,瑞幸利用跳单、夸大商品净售价、虚增广告费用补贴运营收入等手段进行财务造假操作,而根据瑞幸的声明称,造假事件是由于包括首席运营长在内的一些员工私自操作。目前抛开声明的真实度而言,无论谁造假都意味着瑞幸内部存在严重的内控风险。此外在上述一系列运作过程中,负责财务报告审核的会计师事务所、海外投行、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也成了瑞幸造假的帮凶,其中的利益关系同样值得深思。因此一系列利益需求导致公司风控管理畸形,为日后的财务造假事件败露埋下隐患。

2、经营模式过渡依赖投资人“烧钱”

从发展模式看,大肆炒作互联网流量红利,过度依赖投资人“烧钱”,缺少硬核实力的商业模式恐怕是“瑞幸们”东窗事发的根源。在咖啡行业里,快速扩张的店铺不太被看好,因为实际上店铺的成本仍然高企。设备、人员、房租是咖啡店最大的一块投入,盲目扩张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才能够填补上。在这种商业模式下,瑞幸咖啡的企业创始人与早期投资人是不可能指望通过企业盈利、分红来获得财务收益的,而唯一的退出方式就是通过资本市场来进行变现,这基本可以判断瑞幸种种违反商业常识的业务行为,不是基于正常的生意逻辑,而是希望通过做大规模去做高企业估值的逻辑。但在无法通过经营获得正的现金流的情况下,瑞幸就只能一直通过融资维持经营,但融资不可能是无止境的,总有一天会中断,一旦融资中断,这种高投入与高估值的模式就不可持续,所以创始人只有一种选择,就是在估值泡沫破灭之前,尽量通过编织一个更大的故事或者财务数据造假去维持住这个泡沫,并通过股票减持、高薪、股转债、股权质押、虚增支出与关联交易等各种手段去进行变现,这些手段也基本上在瑞幸的案例中全部被应用到。在上市前一年内,瑞幸曾获得4次融资,融资金额高达5.5亿美元。也就是说,支撑其“互联网+新零售”的独特商业模式背后,更多的是外部融资。当大幅折扣和免费赠品咖啡难以为继时,财务造假似乎成为瑞幸的必然选项。

3、国内外体制存差异做空机构再给造假企业敲警钟

从外部因素看,由于美国做空机制发达,某些国际做空机构围绕涉嫌欺诈公司的一系列卖空操作披露,成为了揭露瑞幸造假的主要手段。信息显示,此次瑞幸看跌期权仅在几天内收益就达到1500%。瑞幸咖啡股价4月2日一度暴跌81%,近期购买5月到期执行价15美元看跌期权的持有人,当天盯市收益却接近1500%。而早在3月30日上午从11:40至12:55,约有20000份合约以每份70美分的价格被入手。4月2日前的未平仓合约显示,有超过17000份未平仓合约,这些看跌期权的价格高达10.30美元。从最初交易来看,这些合约可能一直在寻求对约200万股股票的大幅下跌进行对冲。鉴于如此大的规模,这显然不可能是出自个人投资者之手,因此外国资本体制的做空机制再度给数据造假企业敲响了风险的警钟。

风险引申:瑞幸财务造假导致的多方影响分析

1、瑞幸自身影响分析

从经营层面看,风波发生以来瑞幸咖啡已经出现的挤兑式消费让瑞幸咖啡的APP后台已经崩溃,来自上下游的压力,也会让现金流吃紧,从上游分析,受事件影响供应商将提前回收应账款,从而将导致瑞幸流动现金压力进一步承压。而就下游而言消费者为了兑现手中的优惠卷购买需求短期内会增多,瑞幸短期经营能力的承压将导致整个运营体系存在崩溃的可能。

而从资本角度而言,一旦经监查机构裁定确定瑞幸咖啡存在业绩造假的行为,那么后续会有三种走向:第一瑞幸咖啡将遭遇集体诉讼;第二瑞幸咖啡的相关负责人,都将面临被刑事调查,甚至起诉判刑的可能。第三,瑞幸咖啡或将被强制退市,就像之前的安然一样。因此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瑞幸是不可能善终了。从安然的例子中或许会找到一些答案。2001年以前,安然曾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气以及电讯公司之一。当年的《财富》评选当中,安然位列美国500强公司第7名,且拥有员工21000人。如果不是那场6亿美元的造假,那么安然到目前为止可能还是全球最伟大的公司之一。2001年3月,《财富》杂志发表了一篇《安然股价是否高估》的文章,直指公司的财务问题。五个月之后,SEC对安然进行了立案调查。调查之下,SEC果然发现了问题。根据调查结果,安然在1997年至2000这四年间连续进行会计造假,所涉金额为6亿美元。然安的丑闻爆发之后,股价暴跌。因为股价的暴跌,安然一系列的雷被引爆,最后资不抵债导致破产。从全球最大的公司到破产,安然仅仅用了一年时间,且这件事并未因安然的破产而结束。2002年1月纽交所正式将安然的股票从道琼斯平均指数成分股中剔除。四天之后,美国司法部正式对安然进行刑事立案,理由是“财务欺诈”。几个月后,安然收到了一份来自美国证监会的5亿美元罚单。不仅如此,投资者对安然的高管、董事以及负责安然审计的会计事务所、负责法律的律师事务所、以及一众商业银行提起了公诉,涉及的金额高达71.4亿美元。对此,拥有百年历史的安达信永久退出了审计行业。可以预见的是,瑞幸咖啡此次造假绝不会善终,等待它的是美国证监会以及司法部的调查,以及投资者的维权。

2、相关金融机构影响分析

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共有158家机构投资者持有瑞幸咖啡股票。比2019年第三季度末,净新增64家机构入场,持股达4.6亿股。截至2019年底,瑞幸十大机构股东分别是:全球资本研究投资者基金、孤松资本、Alkeon资本公司、美国银行、Melvin资本管理公司、瑞银、Darsana资本、瑞信、Janus Henderson和Sylebra资本。根据SEC文件显示,瑞幸的第一大机构股东Capital Research Global Investors(全球资本研究投资者基金)此前持续增持瑞幸股份。按照公开报道的说法,如果按照2019年末其持股份额估算,全球资本研究投资者基金这一波的亏损预计要达到16亿美元。

而对于同样在2020年一季度仍坚持看好瑞幸的美国银行、瑞银和瑞士信贷,按照2019年末的持股份额估算,瑞幸爆雷将使美国银行损失约7400万美元,瑞银损失约6000万美元,瑞信则损失约4600万美元。

然而不仅是国外金融机构,实际上国内融资机构也是不同程度受到瑞幸爆雷殃及,其中瑞幸与光大金融租赁的合作最早,据瑞幸咖啡招股书披露,2018年5月,瑞幸与光大金融租赁有限公司签订了为期12个月的特定咖啡机租赁协议,总额3.5亿元人民币,贷款年利率为5.22%。

2018年,瑞幸咖啡从西藏信托获得约3亿元人民币(4470万美元)的两年期贷款,利率是每年8%。瑞幸咖啡大股东陆正耀和钱治亚提供个人担保,并将瑞幸咖啡旗下的外商独资公司48%股权作为抵押。西藏信托官网的“公司大事记”一栏中关于瑞幸咖啡的往来有两部分:其一是“2018年7月,以瑞幸咖啡为代表的创投债业务顺利落地两单,开拓投贷联动的新思路”,其二是“2019年5月,公司创投债项目‘瑞幸咖啡’美国上市”。

2019年3月,瑞幸咖啡从浦发银行(SPD)获得6000万元的定期循环贷款。

而与中关村租赁的合作时间则最晚,天眼查显示,瑞幸咖啡的动产抵押登记日期是2019年4月1日,抵押权人是中关村租赁。双方根据融资租赁合同约定,瑞幸咖啡以咖啡机、奶箱、粉仓等抵押物品,向中关村租赁融资4500万元。物品所属地遍及北京、深圳、上海、广州等多地门店,共有100家之多。

3、相关企业影响分析

在全球的资本市场中,蝴蝶效应绝对不会留下死角,虽然瑞幸咖啡在美国上市,不过公开信息显示,一些A股上市公司与瑞幸有着业务往来。据分众传媒2018年年报披露,公司与瑞幸咖啡有线下媒体业务合作。而2019年9月3日,哈尔斯发布公告称,公司与瑞幸咖啡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将根据要求进行瑞幸咖啡周边产品的相关开发、制作。瑞幸咖啡将在其所有渠道进行双方联名产品的推广和销售。另外,妙可蓝多在2019年10月底披露的投资者调研报告中指出,“2019年三季度,公司核心奶酪业务延续上半年高增长态势,一方面在于公司原有优势的餐饮渠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新客户开拓稳步推进,获得诸如汉堡王、赛百味等知名快餐连锁,以及星巴克、瑞幸、奈雪等网红茶饮用户的认可”。从其他公开信息来看,三全食品、顺丰控股、超图软件等公司都与瑞幸有业务合作关系,因此上述企业也将势必在此次风波中受到一定影响。

除了上下游供应商外,不得不提还有与幸瑞一同赴美上市的其他中概股,瑞幸咖啡的财务造假,不仅让投资者损失惨重,同样也牵连了在美股上市的中概股“同乡”们。受此影响,在美股上市的多家中国企业近日均遭遇不同程度的股价下跌。目前市场普遍观点分析认为,瑞幸事件使原本艰难的赴美上市环境雪上加霜,恐会引发新一轮针对中概股的信任危机。2010年年末,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大连绿诺,被混水出具空头报告,从此掀起一连串在美国资本市场上的做空及猎杀中概股狂潮。2011年5月,上市公司东南融通财务欺诈丑闻亦将中概股的猎杀季推向高潮。2011年下半年,唯一登陆美股的土豆网开盘即遭遇破发,并连续下挫;在当时,迅雷、盛大文学、拉手网、凡客等多家企业取消了赴美IPO计划。2020年2月以来,受新冠病毒疫情全球爆发的冲击,原本预期火热的美国IPO市场几乎完全冻结,如今瑞幸咖啡的造假事件将使得中国公司赴美上市变得难上加难。未来一旦疫情缓和,瑞幸造假事件可能会给美国政府一个较好的借口对中国在美上市企业进行更严厉的监管,提出更高的披露要求,甚至限制股份和债券发行融资的风险。此外,此次事件也将导致中国企业在境外融资的数量和估值会受影响,以及受国际资金进入中国的信心受损,导致对境内人民币资产配置减少,在当前全球经济低迷的大背景下,此次风波将牵动更多中资企业未来发展。

案例启示:国内金融机构需从瑞幸事件中获得更多警示

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内金融机构有必要从瑞幸事件中获得警示,从而不断完善自身建设。

1、严防企业财务造假

近来,不论是国内外市场财务造假事件时有发生,从国内监管部门相继查处的多起企业财务造假案件看。此类案件财务造假的手法多有相似之处,都是采用虚构经济业务的方式虚增收入、资产和利润,但细究其造假手法时,发现造假手法在逐步演变,手段日趋复杂,隐蔽性越来越强,查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银行为了更好地避免因企业造假而带来的上述类似风险,建议在开展融资信贷等金融业务前应通过实地走访、企业尽调等方式,全面细致了解企业的真实的经营能力,同时结合财务技巧正确评估企业投融资及信贷能力,做到信贷资金的合理发放。

另外瑞幸事件案例来看,银行应特别对企业出具的经注册会计师审计或发表专业意见的财务报告及相关财务资料的内容进行审慎性核查。核查时不仅需关注会计信息各构成要素之间是否相匹配,还需关注会计信息与相关非会计信息之间是否匹配,规范贷前审查业务流程,从源头避免上述风险事件的发生。同时银行相关人员也应进一步提高自身财务知识及数据识别和挖掘风险能力,以财务报表作为工具有效识别及防范企业财务造假。

2、时刻警惕低成本过度融资企业

此外,瑞幸事件也给金融机构提了个醒:互联网思维的表象之一是降低成本,但背后的商业本质并未改变。放到更长的时间轴看,“互联网+零售”思维和传统商业思维其实本质上没有区别,任何一家公司不可能一直靠烧钱、炒作互联网概念和造假存续,最终一定要走向盈利才能生存。因此银行在融资过程中,需加大对企业的融资门槛的考察,并将此课题作为长期探索的必修课。